柏楊曆史研究叢書總序(2 / 3)

中國科舉製度有它的功能和貢獻,但它的副產品之一是,培養出來一個中國所特有的“官場”社會階層,在這個社會階層中,阿諛帝王成為一項主要的課題。表現最強型的莫過於媚態可掬的加到活帝王頭上的尊號和加到死帝王頭上的諡號(為了行文便利,我們用“尊號”包括“諡號”)。上古時候,這些尊號不過一個字兩個字,如紀元前十二世紀周王朝第一任王姬發,不過被尊為“武王”。隨著阿諛技術的精益求精,到了紀元十五世紀之後,如清王朝第三任皇帝福臨,他的尊號是“禮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宏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竟多到二十五個字,全都是從字典上挑選出來的最美麗的詞彙。有些人從沒有當過帝王,也會在他們頭上堆砌一大堆帝王尊號,當唐王朝大祭“玄元皇帝”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就是以《老子》一書聞名於世的哲學家李耳。在史籍引敘原文的時候,這種尊號更顯示出沒有原則的一麵,像談到曹操,他一直到死隻不過是東漢王朝的丞相,可是就在正史上,卻一會稱他是“大祖”,一會稱他是“武皇帝”,混淆的程度,使我們不知道所說何人,又置身何地。我們當然諒解並同情古史學家的可悲處境,但我們也不掩飾我們的失望。皇後也是如此,從最簡單的“王妃”到那拉蘭兒“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仁獻崇熙顯皇後”。這個用全力摧毀自己所領導的清王朝女人,竟擁有這麼漫長肉麻當有趣的尊號,使我們忍不住失笑。但我們最大的苦難不因失望失笑而消除,所以我們所作的是對中國五百五十九位帝王和若幹雖沒有實質上當帝王,卻被加上帝王尊號的人,以及更多的皇後妃妾和他們所生的數不清的親王、公主,作一個地毯式地搜索,將他們的頭銜、年齡、在位時問以及他們在皇族中的關係位置,加以仔細的整理列出,使任何人都可以不必經過辛苦地尋覓,即可對他們的身世有一個明確的了解。

最後,我隻能用非常少的幾句話,說明我們的立場,我們立場是中國人的立場。不同於“奉旨修史”的官員立場,也不同於以王朝為主,以帝王將相為主,以統治階層自居的立場——他們把利益所從出的王朝放在第一位,而把中國放在第二位。我們反對“成則帝王,敗則盜寇”的史觀,在那種史觀上,很多醜惡被美化,很多可歌可泣、代表中國人磅礴剛強、澎湃活力的智慧和勇敢,卻被醜化。如三保太監下西洋,傳統曆史責備他勞民傷財,好大喜功,以致史料所存寥寥,我們則認為他是中國第一位最偉大的海上英雄。我們堅持的標準是國家民族和人道人權,不掩飾汙點,猶如美國曆史不掩飾吊人樹一樣,同時也展示出中國對全世界全人類文明所作的尊嚴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