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盜版,支持正版,請到逐浪網
www.zhulang.com
閱讀最新內容。 當前userid
: , 當前用戶名
: ''
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秦王政二十一,將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統一中國。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
秦王政二十六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軍攻滅齊國的作戰。
公元前221年,在秦國“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戰略攻勢下,在五國相繼被秦滅亡之後,初為春秋五霸之首,繼為戰國七雄之冠,立國長達845年的東方大國--齊國滅亡了。齊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教訓是慘痛的。雖然以我們今天的曆史觀點事看,統一是有利於社會發展進步的。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齊國曾一度稱“東帝”,與秦分庭抗禮,政治經濟文化在列國中均占優勢,是有條件統一全國的。齊國自太公封齊立國以來,尊賢上功發展經濟,便利農桑漁鹽,建立國本,後經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田氏代薑之後,威王、宣王勵精圖治,再振大國雄風,在戰國之七雄之中,首屈一指,居七雄之冠,孟子說齊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為了完成這一曆史重任,齊宣王進一步擴大了稷下學宮,經常躬聽有識之士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廣泛招賢納士,選賢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驚人的膽略伐魏,破燕,合縱抗秦,聯合韓、魏以攻楚,齊國的王業得到快速發展。公元前301年,齊宣王死,子田地即位,是為齊國閔王。閔王即位之初,尚能承祖先餘烈,以兼並諸侯,統一天下為追求,以兼聽廣納,勵精圖治為要務,故齊國保持了強於天下的地位。他扶韓製楚,攻燕滅宋,合縱抗秦,使當時通過商鞅變法而崛起的強秦閉關多年“不敢窺兵於山東”。《史記·田完敬仲世家》記載:齊閔王三十六年,秦國派使者魏冉到齊國,傳秦王旨意,尊齊閔王為“東帝”,秦昭王稱“西帝”。當時的齊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實力強大,齊閔王正猶豫不決,恰好這時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在章華東門見到齊閔王。齊閔王就問他:“好啊,先生來了,我正有一個問題問您呢?秦國派魏冉讓我稱帝,您以為這事如何?”蘇代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太突然,希望大王接受秦使的請求,但不要準備真的稱帝。為什麼呢?秦國稱帝,天下會很安在地接受,大王如果稱帝,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況且讓出帝號,以博取好的名聲,有好處沒有壞處。秦昭王稱帝,天下人厭惡他,大王您不稱帝,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這是大的好處。試想天下兩帝,大王以為各國尊齊呢還是尊秦呢?閔王說:“尊秦”。蘇代又說:“如果大王放棄帝號,天下人愛齊呢,還是愛秦呢?”“閔王說:“當然是愛齊而憎秦了。”蘇代又說:“兩帝立約伐趙與伐桀宋,哪一個更有利?”閔王回答:“自然是伐桀宋。”蘇代又說:“與秦共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放棄帝號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桀宋有好處,所以我勸大王放棄帝號來收取天下的信任。願大王仔細考慮一下。”在蘇代的分析勸說下,齊閔王放棄了“東帝”稱號。當時如果閔王能夠沿此思路繼續發揚威王、宣王遺風,積極進取,兼聽廣納,勵精圖治,保持好與五國的關係,一統天下的豐功偉業是有望得以實現的。然而晚年的齊閔王,驕暴、好色、好樂、窮兵黷武,不聽諫言。齊閔王不聽諫言而殺死諫臣的事情:“齊負郭之民有孤者,正議閔王,斬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可見,威、宣時代所形成的懸賞納諫、尊士貴士的良好政風,被閔王破壞殆盡。晚年的齊閔王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致使國家破敗而百姓不堪。齊閔王因誅士拒諫,而又好大喜功,在秦國說客蘇代的陰謀離間之下,中計敗國,使齊國國弊民竭,而這一切的結果,也導致了齊閔王自己的鼓裏殺身之禍,拉開齊國衰亡史的序幕。齊人貪利與秦人好功。齊人立國之初,太公首封,治齊以尊賢上功為尚,對齊國的立國施治起了重大的作用,也形成了尊賢上功的優良傳統。但到中後期,由於經濟發達,奢侈之風的影響,又加上地處中原東陲,不諸侯各國互相攻伐的形勢下。“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齊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齊人的重功傳統逐漸被趨利所代替,並向私利和唯利發展。其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勝過了對軍功的向往。朝野上大形成一種追名逐利之風。,而賣國求利之徒直接斷送齊國的命運。後勝受金誤齊,齊不貸粟於趙使趙敗亡都說明了這一點。齊貴黃老、陰陽之學與秦重法製。黃老之學崛起於齊威王、宣王時期的稷下。最初它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宣稱田齊是黃帝的胤胃,為正名分作為維護田齊統治的思想武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提出“因道全法”的思想,指出“道”是“無根無基、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的靜因之道,宣揚效法天地,因任自然作為至高準則。這種學說對戰國後期當時處於列國紛爭。一切效勝於戰場的社會環境中的齊國,不僅不合時宜,而且是渙散民心,衰敗士氣的毒劑,直接影響到齊國地綜合國力維護。而秦國的社會思想卻呈現另一種景象:他們君王專製、中央集權、重勢尚刑。在思想上主張排斥百家,實行文化專製,崇尚*裸的功利主義,表現出強烈的輪倫理,重實利的傾向。這種倡專製,重法術、尚功利、提倡嚴刑峻法的思想,在以武力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在那種軍事勝負壓倒一切的情勢下,無疑是一種極合時宜的思想利器。大大地加強了思想的統一,步調的一致,大大提高了秦國的戰鬥力。基於上述分析,在公元前221年秦國先滅掉韓魏燕趙等五國之後,再來攻打孤立無援的齊國,齊國又是朝無賢臣,野無精兵,人心渙散,就隻有先降後已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