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蒙台梭利認為,任何精神的問題如果根源要追溯到童年,那麼大概是很難醫治了。因為童年的傷害往往是終身難以治愈的。
208.後來我發現自己的“舞台感”還不錯,當我站在台前,感覺就好多了。而真正的問題是“你如何走到台前”,同時還有另一個問題,有時狀態出不來了,我同樣會陷入淩亂、瑣碎、無序。
209.我的辦法是,每次講座隻給自己打到80分,也就是最好也就80分,不可能更好了。這樣的好處在於,你的起點低了,到達變得容易些,心裏不愁。講得不好,就等下回吧。
210.後來我說:講之後就不複盤,也就是“拒絕反思”。我的意思是就這一節課反思,沒太大的意義,這一節課總有它的“個體性”。真正的反思應該是一種整體的思考——從讀書開始,把變成讀者作為最為重要的追求,從“更多更豐富”的閱讀中實現新的變化——因此,你總有辦法靠80分更近些。
211.我常常想的問題都是一種自我安慰:你能夠把課上好嗎?我的答案肯定是:不能。
212.坐在書桌前,我覺得這樣的問題類似“人類還有救嗎?”
很多時候,我們養成了一種思維,一種“人類還有救嗎”的思維,當然我們找不到答案,其實答案已經是現成的啦,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這是我們的問題,想著想著我們又把它忘了。
213.我願意嘮叨的不就是一些瑣碎嗎?
10月28號又有一個教師死於砍刀之下,一個雜誌的編輯問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能說出什麼呢?
生活總是臨場發揮的。
2008.10.30
214.趕早上八點多的飛機,六點多鍾就上路了。很久沒有這麼早在路上。有個小小的發現,路上主要是兩種人,送貨的,與早練的老人,一例神色凝重,麵貌比較粗陋。當你看到一群老人在一起時,總是會有點驚訝,在他們中很難找到慈眉善目的,簡單地說,20世紀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人,是體製化程度最深的,又為生計所迫,既是革命狂熱參與者,又是為恐懼深深裹脅的人。正像曠新年教授所分析的那樣,他們臉上大多寫著驚恐、粗鄙、艱辛,也許是有史以來“長得最難看的人”。
215.送我去機場的師傅也生於20世紀50年代,當過兵,做過村裏的書記。據他的大舅子說,人太老實,在“任上”很吃虧。他的大舅子是一家大酒店出租車的司機,也自己跑些單,第一次坐他車,他說自己姓“盧”,後來再聯係他時,稱他“盧師傅”,他總有點遲疑,讓我很迷惑。有次正好坐了他另一個親戚的車,才知道是當過書記的師傅姓“盧”,“盧”師傅原姓“金”。他們親戚中好幾個都是為酒店開車。
216.這會兒我寫這些文字時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金”師傅第一次要告訴我自己姓“盧”,因為盧師傅是自己的車,屬“黑出租”,金師傅則算半個體製中的人,從機場返回時想順便自己跑單,但又怕可能的被告發的危險,於是隻好委屈自己姓了“別人的姓”。
217.現在繼續說說早上送我的真正的“盧師傅”。我一上車,他就已開著廣播,他送我幾次,從不開音響,這次是個例外。過一會兒就到了六點半,廣播裏說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與報紙摘要時間”。原來盧師傅養成了聽“這個”廣播的習慣,就像很多人養成了看CCTV晚七點新聞聯播的習慣,這不奇怪。
218.我已經記不起來自己最後一次聽這類廣播的時間了,這也不奇怪。
219.廣播中仍是我們熟知的高亢、莊嚴,還有點興奮的聲音,仿佛播音員也在黑暗中等著播出的時間等了很久。
220.仍是領導人的消息,各地豐收的報告,然後是各地“小小的災難”,以及世界主要國家的“主要信息”。
221.我在迷糊中聽到了熟悉的聲音,我突然有點驚訝,我們總理柔軟的聲音中,有一種以前我未曾辨別出來的“甜味”,他發“企業”的“企”這個音,也像“台灣同胞”一樣發作“qì”,夠甜的吧。
222.我又聽到了國家鐵路總局某個領導人激動的聲音,總之,“長度”“速度”“自主知識產權”“未來”等等。
223.不知過了多久,我聽到記者在某個煤礦礦難現場的報道,女性的聲音,你不認真聽,聽不出來,可能同樣因為太激動了,嗓子提得很高。我聽到詳盡的激昂的救險報告,聽到一個副省長有關“決不放棄一線希望”的決心,在記者報道快要結束時,她帶了一句:目前井下20多位工人仍未聯係上。
224.在報道“國際新聞”前,還播了一句,“昨天,在福建省霞浦某建築工地,由於吊車墜落,車上12個工人當場死亡。”
225.在這個大國,在這個大家都忙著大事的國家,這樣的死亡確實可以減縮成一個“主謂賓定狀補”還算齊全的句子。
226.這是2008年10月29日早上,看到聽到和想到的。
2008.11.03
227.有時你會意識到其實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非自由的生活。說是在不自由中爭自由,其實就是一種發呆或自我逸出吧。
228.不可能變得冷血,不可能熟視無睹。同樣不可能變得激昂、奮不顧身。隻是漸漸學會克製自己的愚蠢與麻木,在內心給自己劃出一條邊界。
229.回到書桌前就是回到一種“舊有的生活”。我想大概已經很久很久了,總是有無數的人熱愛這樣的生活,熱愛居家、閑適的自己。一個人回到家中,大概總會更善良一些。
230.寫一些句子,記錄下自己的腳步。我總是自我叮嚀:我在自己家中的地上/我什麼也不需要/要的如此少:/一種鮮活的痛苦!(格納基·艾基的詩句,宋琳譯)。
怎樣去愛
“怎樣”是一個鬆弛
呆板的詞
至少在初冷的燈下
一些方格編織成
簡單思想
說它簡單是因為
你仍在心中
不加掩飾地
像個單相思者
所有的禮品
其實就是受累
231.
你看著窗
人真是可憐的動物
被規定來要學習
麵對孤獨
瀕臨絕望
卻隻關心呼吸
是否通暢
如此——一生的宿願
如此——死得其所
232.
如此,懷疑自己已經死了很久
如此,你懷疑的怪獸
如此,你聲東擊西的偶像
你肥胖而薄如木片
淫蕩又空虛
你喜愛的火車停在杭州城外
它來到記憶中
燃起火,映照
童年的情景
十裏油菜花,水上村莊
卻看見恐懼
一直停在眼睛中
你傳達最遠處的
女人一樣的尖叫
233.一些無用的字才讓你有了一種快意恩仇。
很久以前,我並不知道來到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很久以後,我卻深愛這樣的生活:狗日的糧食、狗日的政治、狗日的撲克麵孔。哈,我們“簡單且耐久”。
234.最近總是像錢理群一樣早早醒了躺在床上想一些“大事”。今天早上冒出來的念頭竟然是:等到這一代人都不在了,世界將會怎樣?
給你,四分五裂的失敗者
紙上的陰謀家
我步履從子夜
邁向黃昏的窗口
站在廣場上知道你
確實死了很久
站在獻給你的土地
站在唯一的詞的世界
我記得憎恨、沮喪
時光飛逝
曾經你比草更年輕
也更卑賤
2008.11.13
235.我們生活著就能理解這是一個災難深重的世界,但是接踵而來的災難也會使我們變得遲鈍與冷漠,變得傾向於退縮與回避,暗中慶幸自己的運氣,使自己更容易成為一個旁觀者,熱衷於發出“不在場”的“假聲”。同時,身陷於災難中也容易滋生隻圍繞著自己的私語,因為隻有這個自己才是真實而虛幻的。無論何時“我”都是那樣能夠感觸,我們說出的一切,都增加了它的真實性,我說出的一切又都是“刹那”,我們內心浮現出來的恐懼感轉瞬又消失了,消失並不是指恐懼不存在了,而是恐懼轉化成了粉末、空氣,恐懼變成了無所不在的“優越感”,我們嗅出了死亡的氣息,我們認出了自己在死亡之中的一種自我寫照。
236.我說出的一切是一種沉默,我說出的一切最終又是一種回答,我沒有指向任何問題,我指向於某種迷戀。一種對恐懼的迷戀。
237.我用自言自語的方式,模仿著對生活零零散散的發現,我對自己的心靈做著笨拙的翻譯。
238.任何的寫作,當它公之於眾時,都可能是一種奉承和取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