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行動決定命運財富成就幸福 (7)(1 / 3)

當然,對於資金量較小無緣認購陽光私募信托產品的投資者來說,自己動手配置一款甚至幾款適合自己的“戰上海”投資組合,仍是一項充滿樂趣和智慧的腦力勞動。

在配置“戰上海”投資組合時,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則:

原則一:熟悉上海本地股的題材

眾所周知,上海本地股作為群體而言,題材相當豐富。歸納下來有八大主題:迪士尼、世博、雙中心、國資重組、京滬高鐵、大飛機、創投、長三角建設等。相應的,每個主題的主要受益股要爛熟於心,功課是要做足的。

同時,在題材的把握上,要以潛伏為主,等市場都關注這個題材時,往往就是你獲利的時候。

原則二:把握較大的確定性機會

世博、迪士尼、雙中心等主題,確定性較大,從長期來看,投資組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對國資重組主題的挖掘,不妨采取風險投資的原則,去關注重組的進展,這樣你就和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

原則三:投資組合內股票宜精不宜多

對於一位資金少於100萬元的中小投資者而言,每個投資組合最佳的個股數量是5~7隻。由於股價往往會此消彼長,超過這個數量,總體贏利並不理想;不到這個數量,又達不到分散個股非係統性風險的目的。

原則四:關注多題材的交集

世博、迪士尼、雙中心建設,受益股中少不了商業、旅遊和地產,這樣,商業、旅遊和地產就是投資組合重點關注的方向。根據這個原則,要精選那些多題材的上海本地股,這樣,東方不亮西方亮,無論市場上流行炒什麼,可能都有你的份兒。

讀過“江恩理論”的讀者,幾乎都讀過江恩的小說《空中隧道》,其中有很長一段是亨利·華森向羅伯特講述1927年以前華爾街風雲人物成敗經曆的對話,大意如下:

丹尼爾·魯德,在市場賺取了1300萬美元後又輸光了全部,最後成為靠吃救濟金的窮人而死去。

丹尼爾·蘇利,在棉花期貨市場上賺得1000萬至1500萬美元之後,在幾天時間內便損失了他的全部資本和利潤,從此在金融市場上消失了。

托馬斯·W·勞遜,是華爾街上少見的最勇敢的交易員,一度擁有大約5億美元,結果也是死於貧困。

尤金,曾經獲得上千萬美元的賬麵利潤,最後失去了一切。

艾倫,名聲很高,破產時100美元才能賠償20美分。

“他們為什麼會是這個結局?”羅伯特不解地問。

亨利·華森老人說:“分析他們的交易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他們的交易太分散了,不是集中於一種商品期貨或幾種股票,而是分散在各個品種的交易上。例如丹尼爾·蘇利在棉花市場賺得了他的資本,他對棉花市場已經非常熟悉了,在積累了數百萬之後,又開始進行一些其他股票和商品期貨的交易,這樣就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不能再專心地注意棉花的交易了。另一個弱點就是,當一個人虧損時,總試圖彌補虧損,而不是在趨勢不利於持有頭寸時就盡快結束損失。”

“請問華森先生,有沒有哪位在華爾街贏得了大量金錢並且一直保存著這些金錢?”

“當然有。”華森先生說,“如果沒有例外,那麼市場將不會繼續運行下去。我可以告訴你很多這樣的人,其中最著名就是E·H·曼哈頓(1849~1909,美國金融和鐵路巨頭),他一直都很富有,大約有3億美元的資產。在他生命的最後的3~4年中賺取了大約上億的利潤。”

“他是怎樣做的?”羅伯特問道。

華森先生回答道:“他堅持隻做一種類型的股票——鐵路股。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研究它們,從不把注意力轉向其他股票和商品。我仔細研究過他的交易清單,發現他總結了一套非常接近共振原理的數學分析方法。所以,他能夠提前數月,甚至數年預測股價的動向,剛好在合適的價位買進,又在合適的價位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