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感悟社會(8)(2 / 3)

整個德國行程中的隨行翻譯兼導遊是張姓女士。

張女士是江西上饒人,畢業於柏林藝術大學,畢業後就在柏林工作,迄今已有15年。按照德國的政策,居住在德國滿8年並按規定繳稅的,就可取得永久居住權。但張女士說她至今還沒有辦理加入德國籍的手續,因為她不想放棄中國國籍。她說落葉歸根,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年輕時在外闖蕩還可以,將來老了以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去的。我聽了感慨得很,想故鄉情結人皆有之,縱使物質條件再豐富,也是留不住遊子心的。

張女士的導遊很到位,她會從我們的實際出發,選擇一些文化含量高、具有研究價值的景點帶我們參觀,講解也不停留在淺層次,而是力求提出一些問題和我們探討。這使我受益良多,也使我從那些景點中,感悟到了一些西方社會曆史發展的軌跡。

國會大廈的變遷

眾所周知,希特勒導演的“國會縱火案”,是導致德國進入納粹統治、一味排除異己的導火索,從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鬥轉星移,滄桑飛度,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國會大廈形狀依舊,德國的議會也照樣在這裏召開。所不同的是大廈上麵的圓形穹頂,變成了全玻璃結構,一直延續到大廈上部的走廊。據說這一方麵是為了保護古跡,另一方麵也是表示議會的透明度。德國議會召開會議,經申請,公民均可旁聽,旁聽的座位就在玻璃層內。非旁聽的人還可到達穹頂的玻璃層外,俯視議會大廳,寓意“人民永遠高於一切”。果然,我們買張票,就和遊人一起,登上那個圓圓的玻璃球內,俯瞰著會議廳裏開會的人們,指手畫腳也罷,評頭品足亦可,因為隔音,開會的人們不會受到幹擾,隻是一道奇特的風景。

蘇聯紅軍紀念公園

兩德分治時,公園所在地劃歸西德,但因斯大林指揮紅軍攻占柏林後,急急忙忙在這裏建造了一座紀念園,園內豎起了蘇軍戰鬥英雄的塑像,於是便出現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奇觀:在西德國內,單列一個屬於東德的公園,門口有蘇軍士兵站崗,成了一個“國中之國”。如今兩德統一了,一頁特殊的曆史翻過去了,但曆史的遺痕卻不易抹去。現在在公園門口還停放著兩輛蘇軍攻打柏林時的坦克,那尊巨大的蘇聯紅軍雕塑下麵,還擺放了許多花圈、花籃,可見人們並沒有忘卻曆史。

我們訪德期間,恰逢紀念二次世界大戰60周年,德國到處都有紀念活動,一幅幅巨大的照片上,是當年戰爭留下的慘不忍睹的畫麵,它喚起的是人們熱愛和平、拒絕戰爭的正義之聲。

柏林殘牆

隨著兩德的統一,柏林牆當然也轟然推倒了,因為在德國尤其是當年東德人的心中,這是一堵觸目驚心的牆,一堵血淚斑斑的牆!但是不知何故,柏林牆卻還保留了一小段。是警示?是鞭策?

我來到這段殘牆麵前,心裏湧起了陣陣波瀾。一道冰冷的高牆,人為地把一個國家分割成了兩塊,這一分就是45年!45年間,在這道牆的兩邊,演繹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悲劇啊。

柏林牆的分隔,其實並不就是一堵牆那麼簡單,在牆的東麵還有一條河道,河道不算寬,河床裏也沒有水,屬於開闊地帶。當年分治之後,西德富裕東德貧窮(真是無奈得很,二戰之後被分隔的國家,物質上總是東不如西,北不如南,比如東德不如西德,北朝鮮不如南朝鮮),東德人要想逃到西德去,就必須跑過那條河床,翻過那道高牆。過河床會被機關槍打死,高牆則有兩個人頭高,且牆上還裝了電網,真是插翅難逃。於是有些人就想起了辦法,簡直是奇招迭出,敢冒風險。比如有的人製造了一種飛艇,想迅速飛躍過去,但飛艇高度不夠,一家夥掛在牆頭的鐵絲網上,架飛艇的人便赤裸裸地被機槍掃死。有的悄悄地挖地道,在一條165公裏長的柏林牆下,共發現地道近百條,時間長的挖了一年多。可多數是被發現後半途而廢的。還有一人偷渡訣竅絕妙,把運輸貨物的汽車駕駛座掏空,讓一個人坐上去,再蒙上座套,司機就坐在人的身上,過卡時檢查的士兵發現不了,便幸運地逃出了關。總之,在這道高牆麵前,就有那麼多頑強不屈的人,冒著生命危險,逃離貧窮專製,追求自由幸福。二十多年間,有幾萬東德人逃到了西德,也有數百人被打死在牆下!如今保留的這道殘牆上,亂七八糟地畫滿了圖畫,幾近塗鴉,但也不乏佳作,比如漫畫勃列日涅夫與當時東德總書記接吻的“兄弟之吻”,就意味深長;油畫“萬人撞牆逃往西德”的蓬勃氣勢,也是令人歎為觀止。

柏林是個多災多難的城市,德國也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中國古語雲:得一人可安天下。我看得一人也可亂天下。德國不就是出了一個希特勒而亂了天下麼?因為這個魔頭,多少國家被拖入了絕境,多少無辜的人們橫遭殘害。而德國本身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得到,得到的隻有同樣的深重災難,那些當權者自然是罪有應得,而最吃苦吃虧的還是老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