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寫人與小說不盡相同,它不要求具有完整的藝術形象,也不一定要通過完整的情節來刻畫。繆崇群所擅長的是通過典型細節的提煉和重要特征的刻劃來描寫人物的性格。《廳長》中,他以簡練的筆墨塑造了一個官僚的形象。這個廳長長著一幅長長的臉,就像裝著公文的公函。他一訓人,臉就更長了。而他偏好訓人,每個星期必訓人一番,下屬們躲避敵機的轟炸,被他狠狠地罵為“零亂散漫”;而自己卻搶先把公館疏散到城外的風景區,還安排吸足了汽油的小汽車停候在他的辦公室外麵,以便隨時逃命。作者接著諷刺道:廳長長長的麵相像:“硬生生地裝了一封套的官樣的文章。”一個色厲內荏和“官貴民賤”的官僚典型,就如此生動地凸現眼前!
繆崇群發願創作“人間百相”這麼宏大的以寫人物為主的作品。這對豐富散文的創作手法,提高散文的表現能力,明顯地具有積極意義。當然,寫好這樣的人物素描,對作家的生活根底和藝術功力也是一種考驗。從繆崇群完成了的七篇作品看,寫了將軍、官僚、教授、詩人、教會學生乃至小公務員、幫傭等,可謂三教九流,豐富多彩;就人物性格說,範圍廣,層次多,呈現出複雜多樣的特點。這些特點,給作者提供了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同時也增加了藝術把握上的困難。繆崇群采取的是莊諧自如、平易散淡的手法,並且以“神聊”式的第一人稱來行文,娓娓道來,平易親切,猶如談家常,講故事。在《陳嫂》中,作者采用對話方式來寫人。鄰居工於心計的設問,女孩充滿神秘感的回答,寫得活靈活現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從中多少反映了那個時代婦女的命運。《鄒教授》用諷刺的手法刻畫了一位號稱“天子門生”實際上胸無點墨的大學教授形象,作品寄寓了辛辣的諷刺,明眼人不難從中拈出這位所謂“天子門生”的真實分量。
繆崇群的這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神聊”式的敘述手法,是符合散文創作的特性的。他始終把握著用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尤其是生動的細節、人物的特征和各種現象之間的對比來寫人,從不用作者的分析或結論來品評人物。從作品的效果看來,凡是作者較為熟悉的人物類型,大都寫得比較成功,反之則差些。
應該指出的是:既然寫“人間百相”,就要比較全麵地反映人的生活。黑暗醜惡的現象固然要揭露,光明美好的事物卻應,頌揚,遺憾的是,在這組作品中,缺乏有血有肉的光彩的正麵形象。這個缺陷或許與作品尚未完成有關,但從總體考察,實在與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有關。靳以對此曾作過較為中肯的分析:“他不喜歡這個世界,可是由於健康的限製,他隻能枯守在那裏像一隻受了傷的野獸,甚至於連聲息都忽住了。……也許他實在不願看這個世界了,他厭惡這‘人間百相’;假使有一天,當著死去的人複活的時候,世界該變好了。那時節他會爬起來,用快樂的眼睛觀望人生,再繼續他的《人間百相》吧。”(見《憶崇群》,載《文藝複興》第1卷笫6期,1946年?月出版)可惜,繆崇群沒有活到這一天。
五
繆崇群十幾年的創作曆程,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從迷惘走向進步,從表現自我走向描寫現實的不斷追求光明的過程。在那個殘酷的、動蕩的年代裏,體弱多病的他邁出了艱難卻很踏實的步伐,他用自己的作品向全社會說出了一個正直的中國人在那個時代應該說的話。
從繆崇群早期作品中,我們大致看出他所追求的藝術風格:那種精細而平實的筆觸,憂鬱而感傷的情調,和善於編織故事、渲染氣氛、抒發哲理的本領,形成藝術上的特點。抗戰爆發以後,憂鬱而感傷的情調衝淡了,代之而起的,是昂揚奮發的陽剛之氣。也就是說,從內心遐想的抒發到社會場景的描繪,這種過渡和變化是很自然的。可貴的是,並沒有丟棄自己的所長,仍舊執拗地繼續著自己的追求。因此在他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景物和情感總是那樣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借物抒情,融景入情,這是古今中外優秀之作的共同之處。在繆崇群的散文作品中,也具有這樣的重要特色。他更喜歡描寫有生命的動、植物,如寫過燕子、鸚鵡、鷓鴣、老虎、蝙蝠、紅葉、秋樹,也寫過狐、鼠、蚊、蠅、蠍、蛇和蟬等,種類之多,可稱罕見。然而,他又不僅著眼於生物的描寫,而是賦以豐富的感情和想象。有人評論說:繆崇群“悲哀、寂寞,在人世間沒有溫暖和快樂,他就寄情於自然,和小革對話,聽天籟奏樂。春去秋來,花開葉落,蟲鳴馬嘶,他都能聽出人們所聽不出的深意。因此,他筆下的這一切,又都是有感情的,都擬人化了,性格化了。”(見張大明:《踏青歸來》,1981年8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版)這是切中肯綮的分析。他在“閣閣閣”的蛙聲中,追憶起深夜池旁與友人攜手漫步的情景;他從柳葉飄舞、燕兒飛翔的自然韻律中,領悟人生的哲理;繆崇群對筆下的生物,不作精細的工筆描繪,而是注重於揭示或者生發、賦予某種感情和哲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生物常以平淡的姿韻出現,然而在這平淡的筆墨中,卻隱含著深沉的情感。諺語雲:“一粟之中現丈六金身,微塵之間見大千世界。”確實形象地概括了他的藝術上的寫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