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剛剛孕育的孩子都是一本無字的書,父母就是第一任在書中添加內容的作者,他們不但要嘔心瀝血的撰寫,還要耐心的教給孩子學著自己去最終完成書稿。可是,很多父母隻顧著快速的向後翻,想知道書的結局如何,不知不覺得在空白的書上留下了一大堆的痕跡,最終自己也無法讀懂書的內容,得到的結局自然也充滿了遺憾。
我們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最終成為優秀的人才。我們也常常羨慕那些優秀孩子的父母,想知道他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好孩子不是教出來的,而更需要的是影響、理解、放手、交流和引導。
兒童時期是模仿能力、接受能力最強的時期,孩子們很容易感受並接受周圍傳遞給自己的各種信息,因此,與其告訴他們人性的優點,還不如讓他們親自感受和領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會讓他們覺得那些積極的東西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不可丟失的。而被動的接受父母的教誨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很可能還會使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去抵製那些本該接受的東西。
不要總是站在大人的立場上想問題,試著真正的去理解孩子,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事情,這樣才能真正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才能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是否按照正確的軌跡成長著,也才能找到引導他們成長的正確方法。
孩子不是總要在大人的批護下成長,很多時候多經曆些風雨可能是件好事。因為,父母可能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守護之神,卻沒有能力為他們遮擋一輩子的風吹雨打,小時候多摔幾跤沒關係,他們可以自己添傷口,最後學會堅強和獨立,可是從小若是過於一帆風順了,等到以後他們就可能栽更大的跟頭,再也站不起來,到時,恐怕已是無人能幫。趁自己有能力默默關懷的孩子的時候,狠心讓他們多經曆一些挫折,放手讓他們慢慢學著自己獨立的處理一些事情,犯錯了還可以挽救,總比今後釀成大錯強得多。小小的磨難與鍛煉能夠造就一個堅強獨立的人才絕對是劃的來的事情。
孩子也是有情感的,需要我們不斷的與之交流,但決不是嘮嘮叨叨的說教,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時間和場合,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轉變教育孩子的觀念,試著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向著正確的方向奔跑,他們一定會比別的孩子跑得更快,跑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