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同基金的不佳表現90年代末期表現良好的共同基金屈指可數不少基金經理先是出於“千年蟲”的憂慮而錯失了當時洶湧澎湃的股市上漲浪潮;繼而又經受不住“該進未進”的煎熬,而在2000年初憤然進場,最終導致“該漲未漲,該跌暴跌”的悲慘結局。他們的不幸遭遇使私人投資者感到懊惱和沮喪,不少人決定改弦易轍、重起爐灶,並確信自己親自上陣後一定會超過已為他們不屑一顧的基金經理。
殊不知,此時投資者可能已經犯了張冠李戴之錯。當他們不滿基金的表現而選擇股票投資時,他們已經有意無意地放棄了股市指數、而誤將基金表現作為股市標尺與衡量基準。由於隻有少數基金得以超越指數,所以當基金成為標靶後,投資者固然可能會領略到擊敗基金經理的歡欣與快慰,但他最終是否戰勝了真正的市場呢?恐怕未必。
(五)股市泡沫的日益出現
由互聯網引發的股市泡沫在慫恿投資者與市場抗爭中也發揮了推波助瀾之力。目睹著網絡股萬馬奔騰的喧囂場麵,本來安分守己的投資者也難以抗拒其誘惑。他們紛紛改變初衷,背棄了自己的既定投資方針而登上股市淘金的列車,甚至不惜孤注一擲、鋌而走險。然而不知是自己生不逢時,還是互聯網股票紅顏薄命,總之迎接他們的不是股價的高歌猛進,而是泡沫的分崩離析。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慘痛教訓:許多熱門及明星股,當您遠望時,它們大軍挺進、長驅直入;可一旦等您欣然入夥之後便潰不成軍、一敗塗地。就仿佛是一個專門為您而精心設計的陷阱,靜靜地恭候著您的到來。這時您才會恍然大悟,領略到“欲擒故縱,請君入甕”的真實感受。不少初出茅廬的新手,滿懷一腔熱情剛剛跨進股市便陷入了重圍,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症結何在?就是因為他們也被這種非典型瘟疫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盟了與市場抗爭的行列。
五、選購基金組合兩大原則
隨著國內基金數量、品種的日益豐富和投資者心態的日益成熟,基金的組合投資正逐漸成為一種理財新趨勢,具有前瞻性的基金公司紛紛推出基金組合產品。麵對眾多組合基金產品,投資者該如何選擇?有關專家表示,購買基金組合產品有兩大原則:
(一)組成成員優勢互補。專家指出,進行組合投資的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分散風險,因此基金組合產品的各成員產品之間應該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否則,如果成員產品很相似,其分散風險的作用將大大減弱。在這一點上,泰達荷銀近期推出的基金組合產品“安利寶”獨具匠心。“安利寶”選擇了旗下合豐係列傘形股票基金(成長、周期、穩定)和偏債型的風險預算基金進行組合,充分考慮了股市和債市兩個市場,有利於降低組合的整體市場風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合豐係列三隻基金分別投資於成長、周期、穩定三個類別行業,在投資方向上相互之間有較強的互補性,組合後能充分地享受到行業輪動帶來的市場機會。
(二)單隻基金運作良好。任何投資策略和資產的戰略配置的效果最終取決於單隻基金的操作水平,因此與投資單隻基金一樣,投資基金組合產品也要重點關注組合中各隻基金的過往表現。專家表示,如果單隻產品表現差強人意,那麼基金組合的一切將是紙上談兵。
(第六節)基金投資組合
業績評價的實證分析
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然而,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評價工作僅僅處於起步階段,一些學者對基金評價作了一些嚐試,證券公司也有基金評價的相關報道,但是,目前國內尚沒有一套可行、公正、權威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基金披露的信息隻有基金淨值能經常看到,至於資產負債、經營狀況、投資組合等信息要月報或季報才能見到,基金信息披露的不足,導致投資者難以了解基金。在發達國家,基金是普通投資者最常使用的投資工具,基金的評價結果幾乎每天都要公布,為投資者提供相關信息。對於基金管理人來說,其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報酬的高低,所以基金管理人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其本身經營業績進行科學評價,使其所管理的基金資產能夠得到長期穩定的增值。總之,不論是從投資者角度、從基金管理者角度還是從政府管理層來說,科學的基金評價都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對基金市場的研究,可以得出幾點結論:
一、在大盤下跌的情況下,基金整體具有一定的抗跌性基金經理能夠作到改變基金的持倉結構和持現比例,來降低β係數。
二、風險因素分析
如果以基金收益率作為評價標準,而不考慮風險因素,評價期全部基金的業績好於基準1。如果考慮風險因素評價期間有一半以上基金的業績好於基準1。基金業績與基準2相比與上麵的結果相似。這種情況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是截然相反的。國外的研究表明,同等風險水平下,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率不會超過市場基準組合的收益率,這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其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假設。而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業績好於市場,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還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