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七年辛卯(1171年)六十歲(3 / 3)

舉張栻自代及與虞允文書皆是陛對以後事。其時當尚留住臨安未歸。(又張栻出知袁州在乾道八年二月,梅溪先生已卒。)或是時傳聞朝廷有此命,因給宰執書力言之,其事遂寢,至明年複申前命耳。

王十朋除任太子詹事後,病情沒有好轉。在《上虞丞相書》中雲:“某抱病臥家,久廢朝謁。”累章告老,孝宗下詔王十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命下而卒,時七月丙子日。孝宗皇帝詔:“令兩浙路轉運司漕臣給葬,親典喪事,賻恤有加。公積階至左朝奉郎,封樂清縣開國男,贈左朝散大夫。”十二月戊午王十朋與賈氏合葬於左原白岩。為紀念表彰王十朋一生盡忠愛民的功績,朝廷命官府在左原梅亭旁及溫州府東門特為十朋立了石牌坊,並撥專款為十朋修墓。紹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下詔賜諡“忠文”。端明殿學士汪應辰誌其墓,汪應辰所撰墓誌銘有雲:“眾人聞公喪,會哭於開元僧舍,又立祠堂以祀之。近人為政得人心未有如公比者。”張浚之子、吏部侍郎張栻親自書寫銘文,在《祭王詹事文》雲:“惟公天與勁特,世推忠純,正色立朝,奸邪所憚。其於當今大義,胸中見之甚明,非苟然假竊而已。”(見《五百家大全文粹》)樓鑰代曾吏部《祭王詹事文》雲:“惟公行出於誠,學根乎經。高見遠識,特立獨行。射策論事,伸舒賈生。麵折廷淨,汲黯王陵。功成羽翼,政如神明。人或一得,公集其成。公論之興,公與主盟。事失其平,公為權衡。一有抑揚,人為辱榮。一有去就,國以重輕。”(見《攻愧集》)楊萬裏《王龜齡挽詞》雲:“佛以偏師勝,天能一手回。橫空立萬初,不為作三魁。道大身無著,人亡世卻哀。溪梅那解事,寂寞為誰開?”(原注:公號梅溪先生。見(《誠齋集》)

宋朝以儒治國,故儒家學說被尊為趙宋王朝的國學。作為宋朝一代名臣,十朋始終以儒學為宗,不信佛老。臨終時,曾遺囑喪事勿用佛老,但十朋生前與寺廟僧老關係密切,因而王十朋去世後,溫州士人和民眾紛紛會哭於開元僧舍。當地士人名流,邑城、府城和京城的官員,上至孝宗皇帝及朝廷高官,下至村民百姓,都高度讚頌王十朋的為人與功績,對他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

王十朋晚年連守饒州、夔州、湖州、泉州四州,他嚴於律己,兩袖清風,治行卓著,聞名於世,雖然朝中有人認為他太迂腐了點,不合時宜,但王十朋在民間口碑極佳。王十朋去世,這四個州的士民不約而同地到佛寺會哭祭奠,並為他建立了祠堂。

時事:乾道七年(1171年)正月,右仆射虞允文複上書請立太子,孝宗命其擬詔以進。二月,孝宗下詔立惇為皇太子,以慶王愷為雄武、保寧軍節度使,進封魏王,判寧國府(今安徽宣城)。三月,孝宗禦大慶殿,正式冊立惇為皇太子。宋乾道七年三月,金世宗因來無意請歸宋欽宗梓宮,下令依一品禮儀葬之於鞏洛之原。五月,金葬欽宗於鞏原。是年,黃河在王村(今河南原陽西)決口。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孟州(今河南孟縣)、衛州(今河南汲縣)境內均遭水患。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王十朋卒,終年六十歲。十朋立朝忠信敢言,每以諸葛亮、顏真卿、寇準、範仲淹等自比。詩文曉暢剛健,著有《梅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