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繼續在泉州任官。十朋在泉州知州任上遇到兩件大事:一是百姓要求修複“萬安橋”的呼聲強烈;二是泉州連續數月大旱。王十朋深入泉州全境,實地考察了洛陽江兩岸及其整個水係,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後興修晉江南麵七大塘壩,即“七首塘”。《泉州水利誌》有王十朋策劃、組織修築“七首塘”的記載:“即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龜湖塘,象湖塘,拱塘。原來塘水無源,易涸易盈,南宋乾道年間,大都為泉州知州王十朋組織民眾疏浚開鑿,蓄羅裳山諸水以灌田。”“七首塘”工程造福子孫後代八百年之久。由於組織抗旱得力,大災之後連續兩年大豐收,百姓自覺償還往年的欠稅。
王十朋在泉州知州任上立韓魏公祠。王十朋很敬仰韓魏公琦。韓琦生於泉州,但至今未有韓公祠,他認為這是一大遺缺,於是將郡府圃中的大隱庵,改建為韓公祠,並率同僚祭祀。他在《韓魏公生於泉南州宅故未有祠於典為闕,郡圃有庵名大隱即之以祠八月戊子率同僚祀之》(王十朋《梅溪集·梅溪先生後集》卷十八)詩中雲:“天開我宋太平基,府真人下應期河,魁梧出真相泉南,蔥欝產竒兒夢符,蚌腹生珠夜事應,台捧日時紫帽清源發光采,郡園深處立新祠。”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天聖進士。宋仁宗時累遷右司諫,曾一次劾罷宰執王隨、陳堯佐、韓億、石中立四人,為時論所稱。不久,任安撫使,有政聲,與範仲淹等共事,指揮防禦西夏戰事,後與範文正同詔入朝,任樞密副使,後拜相,進右仆射,封魏國公。王十朋寫詩《六月二十五日會同官於貢院用前一絕分韻得相字》(王十朋《梅溪集·梅溪先生後集》卷十八)頌其勳業:
天作元聖配,東坡祭公文:“天生元聖,必作之配。”公非淺夫相。荊公詩“骨相知非淺丈夫。”乘風來帝旁,捧日到天上。兵戎在呼吸,端委見力量。三朝社稷臣,勳業誰輩行。堂堂國伊周,勃輩安敢望。慶曆聖德詩:“可屬大事,重厚如勃。”清源始生地,風土至今王。釋氏從何得,抱送真不妄。事具行狀。好事榜其堂,嘉名無以尚。何人輒更改,有識為淒愴。端同聖削跡,又類玄覆醬。思賢舊觀複,聞風懦夫壯。堂上生輝光,如公名始唱。公唱名時,日有五色。奸骨死猶寒,如公昔為將。畫像出貂蟬,疑公尚亡恙。平生蓼莪心,眷此應不忘。嗟予生太晚,不識天人狀。版圖猶未複,晝錦無由訪。維揚金係腰,歎息為誰放。一麾忽南來,遺跡增慕向。當於異夢處,祠堂為公創。公生時毋有異夢。
十朋在歌頌魏公勳業的同時,也發出了如今“版圖未複”之歎!
是年,張孝祥卒。同卷有王十朋《悼張舍人安國》詩雲:
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
高名一枝桂,遺愛六州棠。
出世才成佛,修文遽作郎。
長沙屈賈誼,宣室竟淒涼。
張孝祥,字安國,二十三歲廷試第一,紹興二十八年任起居舍人,隆興初任中書舍人。
十朋又作有《跋孫尚書、張紫微帖》(《王十朋全集·文集》卷二十三)雲:
孫公尚書,四朝文傑,張公紫微,當代才子。孫尤長於簡尺,張翰墨妙天下。某晚輩,恨不識尚書公。比守霅川,得公二書,時年幾九十,而詞源筆力,不衰如此。張帥長沙,某移書求貢院字,筆畫雄傑,用於湖、泉二州,觀者壯之,其荅書詞翰俱絕。明年二公皆在鬼錄。其既不獲瞻尚書之履,又嗟紫微郎之不永世,見其跡,思其人,軸而藏之,欲刻未果。石似之察判見而喜之,假之以歸,刊於其家,以廣其傳,可謂樂善好事矣。乾道六年三月庚午,書於泉南郡齋。
按:梅溪先生於乾道三年知湖州,翌年知泉州。乞張安國書貢院字,當在乾道三年。張安國於是年知潭州,乾道五年以疾卒。帖中之“孫公尚書”即孫覿,孫覿亦卒於乾道五年。
王十朋與胡邦衡的友誼,是肝膽與共的愛國深情。隆興元年共同支持張浚北伐,苻離戰敗,主和派重新得勢,十朋辭官離京,邦衡前來送別,光陰匆匆忽已八年,兩人均未再見麵,很是懷念。十朋作《懷侍郎邦衡》(《王十朋全集·詩集》卷二十七)詩雲:
今世汲長孺,廬陵胡侍郎。
孤忠一封事,千載兩剛腸。
晚節遇明主,丹心契上蒼。
群兒巧相中,直道亦何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