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有限的,為了想象中的人和事浪費時間和精力,實在太可惜了。有時,認命而不信命,其實也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
04.對生命而言,接納是最好的溫柔
一個擁有自己的過程,真正完完全全擁有自己的過程,也就是開始去追求自由的過程。當自己能夠去追求自己、愛自己、擁有自己,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覺得"當周圍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也不接納我時,至少還有自己是了解、接納、擁有自己的",隻有在不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的評斷時,心的自由才會發生。
--《親密孤獨與自由》
小時候,他就對自己不滿意,因為他家是村子裏的"困難戶",他是班裏的"窮孩子"。有時候,他特別厭惡自己。母親在鄉下給人洗衣服,他覺得很丟人,就算學校有事開家長會,他也總是以父母有事來推脫,他怕別人笑話自己,更怕人看穿他的自卑。
他經常抱怨,為什麼不讓自己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如果那樣的話,他就可以積極大膽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就可以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跟自己認識的女生搭伴而行,就可以在班裏舉辦文娛活動的時候主動報名參加。可是這一切,他現在都不敢做。
長大後,他依然不敢直視他人的目光。學校裏要求各小組發言,他從來都隻是座位上的聽眾,根本沒勇氣站到台上;遇到不得已非要發表演講的情況,他就提前背下要說的話,反反複複地練習,晚上都睡不著覺,非得這件事過去,心裏才踏實。
盡管他這麼"用心",可台下的同學們交頭接耳,似乎並沒有聽,他有時就在懷疑,他們是不是在議論自己,自己看上去是不是很窘?是不是有哪句話說得不好?是不是表情很僵硬?他甚至有點討厭那些同學,更討厭這樣公開說話的場合,之後,但凡有這樣的活動,他都找借口不參加。
成年後,他依然畏懼他人的目光。不過,這時候的他已經知道如何掩蓋自己的自卑了--偽裝。別人問他學曆如何,他故作輕鬆地說是本科,實際上他隻有高中畢業。別人問他父母做什麼的,他輕描淡寫地說做生意,其實他們的生意就是一間幾平方米的雜貨鋪。
他真的太害怕了,怕人說他沒有文化、水平低,怕人說他家境不好、沒見過世麵。他跟人交談時,總會表現出一副"我都懂"的姿態,實際他是在掩飾內心的自卑和怯懦,越是裝,他就越痛苦,越不能接納生活中那個真實的自己。他所有的,隻是厭惡和憎恨。
直到那天,他讀到了一個人的故事,才恍然大悟--
他畢業於哈佛,順利從本科讀到博士,是哈佛三名優秀生之一,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是個一流的運動員,16歲那年獲得了全國壁球賽冠軍,還傳奇般地帶領以色列國家隊贏得壁球賽的世界冠軍,被視為民族英雄;他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即所謂的"幸福課"在哈佛受歡迎度排名第一;他給世界500強企業做培訓獲得極高的評價,被譽為"摸得著的幸福",還因此成為美國課酬最高的積極心理學大師--這個人名叫沙哈爾。
他沒想到,一個在世人眼中如此成功的人,在接受采訪時,竟也會表現出靦腆與害羞。他印象裏的那些成功激勵大師,應該是激情澎湃口若懸河的,怎麼會緊張呢?可是,沙哈爾很坦白地說"我曾經不快樂了30年"。
沙哈爾的成功秘訣,隻有簡簡單單四個字:接受自己。
他沒有因為自己是專家就要求自己必須"像"專家,他也不會因為靦腆害羞而自責,也不會為緊張而焦慮,更不會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或是用什麼方式強行壓抑緊張。麵對這些具體而細微的心理情況時,他隻會對自己說:我接受自己的緊張,OK,Goa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