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女職工的職業防護(1)(3 / 3)

利用彈性墊和支架減振,裝置減振手柄,減少振動工具重量,消除振源強度。

加強個人防護,戴雙層有襯墊的五指手套,或有襯墊的五指泡沫塑料手套,以減輕振動和取暖。

寒冷是振動病發病的重要條件,應注意作業環境防寒、保暖,振動工具手柄溫度保持在40℃可達到很好的效果,車間的溫度在16℃以上為宜。

接振工人每2年定期進行職業性健康檢查,如患有明顯的中樞或周圍神經係統疾病,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明顯的內分泌失調和嚴重的聽力減退者不能從事振動作業。

8.高、低溫對女職工的影響及預防

防暑降溫的措施

對外界環境中溫熱因素的反應能力也有性別差異。一般認為女性適於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工作,對高溫作業及寒冷作業均不適宜。

在高溫下進行生產勞動,一般女性發汗量低,水分和鹽分消耗,按每千克體重計算低於男性,但疲勞症狀較男性明顯。長期在高溫下作業,還可影響性功能,甚至影響生殖機能,如不易妊娠等。妊娠期因各種高溫原因體溫升高可導致子代先天缺陷或發育異常,尤其與神經係統缺陷的發生有關。

與男性比較,女性每千克體重產熱量低於男性,因此,女職工在低溫環境下為保持一定的體溫而增加的機體負擔要大於男性。但一般女性較胖,皮下脂肪豐富,在低溫條件下,對防止體熱散發有一定作用。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低溫情況下,女性皮膚血管收縮的同時內髒瘀血,可引起痛經加重、白帶增多。因此,女職工在月經期不宜參加低溫作業。

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必須采用綜合性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加強領導:這是做好防暑降溫的保障。企業領導要對防暑降溫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指導,並協調好各職能部門工作。

加強宣傳教育:教育職工遵守高溫作業安全規程和衛生保健製度。

製定合理的勞動休息製度:高溫下作業應盡量縮短工作時間,可采取實行小換班、增加休息次數,延長午休時間等方法。休息地點應遠離熱源,應備有清涼飲料、風扇、洗澡設備等。有條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裝空調器或采取其他的防暑降溫措施。

改革工藝過程,盡量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儀表控製,消除高溫和熱輻射對人體的危害。

加強個人防護:高溫作業的工作服應結實、耐熱、寬大、便於操作,應按不同作業需要,及時供給工作帽、防護眼鏡、隔熱麵罩、隔熱靴等。

醫療預防:對高溫作業人員應進行就業前和入暑前體檢,凡有心血管係統疾病、高血壓、潰瘍、肺氣腫、肝病、腎病等疾病人員不宜從事高溫作業。

低溫

一般取21~30℃為人體舒適的溫度範圍,因此18℃以下的溫度即可視作低溫。但對人的工作效率有不利影響的低溫,通常是在10℃以下。

低溫對人體的危害:低溫對機體的有害作用,統稱為冷傷。冷傷可分為全身性冷傷和局部性冷傷兩類。全身性冷傷即體溫過低。局部性冷傷又分為凍結性冷傷和非凍結性冷傷。凍結性冷傷是指短時間暴露於極低溫度下或長時間暴露於極低溫度下或長時間暴露於冰點以下的低溫而引起的局部性冷傷。非凍結性冷傷分為戰壕足、浸足和凍瘡三種。戰壕足是因在低溫、潮濕的戰壕中長期站立、肢體下垂、鞋靴緊窄引起的,浸足是因為足部長時間浸漬於冰水中引起的冷傷,凍瘡是受低溫和潮濕作用而引起的凍傷。

冷傷的預防:耐寒鍛煉式。耐寒鍛煉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建立冷習慣,即對寒冷或低溫的適應能力。耐寒鍛煉的方法有:冷水浴,冷水洗臉、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氣刺激的方法進行鍛煉;禦寒設備。在冬季,寒冷作業場所要有防寒采暖設備,露天作業要設防風柵、取暖棚;加強個體防護。應選用導熱係數小、吸濕性小,透氣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裝,如羽絨服等;增加體內代謝放熱。食用高熱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服用血管擴張藥。短期從事低溫作業可服用適量血管擴張藥物,使血流增加,但切忌濫用。

9.放射線對女職工的健康影響及預防

輻射可引起生殖細胞損傷,影響妊娠,使胚胎發育不良、死亡而致流產、死胎或出現各種畸形如小頭症和智力低下等。小劑量照射性腺,往往出現功能性的改變,如婦女出現月經機能障礙,月經周期延長,且血量減少。停止接觸後可恢複。大劑量照射,對性腺可造成不可恢複的損傷,甚至失去生殖能力而導致不孕。

為保護婦女和第二代的健康,我國現行衛生標準規定,從事放射工作的孕婦、哺乳婦女(僅指內照射而言),不應在甲種工作條件下工作。同時規定,從事放射工作的育齡婦女所接受的照射,應嚴格按均勻的月劑量加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