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小本創業成功典範(4)(2 / 3)

過去讀書的時候,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說:“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現在為了樹立國人的危機意識,不太這麼說了,但事實上我們的祖國的確地大物博,各地可供開發的野生資源很多,但請記住:對野生資源,前提是保護,然後才是合理利用。

“絕版報紙”打造財富

二十多歲的劉成是廣東深圳寶安區人。他大專中文係畢業後被分配在當地一家報社,做了一名文字編輯。不到半年時間,他就學會了策劃、排版以及印刷流程。

然而好景不長,2004年5月,報社由於經營不善,關門歇業。劉成一下成了無業遊民。之後,他嚐試到一些報刊雜誌社去應聘,可人家不是嫌他沒經驗,就是嫌他不會熟練操作電腦。劉成就這樣告別了自己鍾愛的編輯生涯,擺地攤,開餐館,做搬運工,但都沒賺到多少錢。

2004年8月12日,寶安區一家文化單位的領導找到他。原來,這位領導的兒子馬上就要結婚了,想托劉成辦一份具有紀念意義的“喜報”。

“你以前做過編輯工作,又熟悉當地的風俗,這“喜報”隻有你才能辦好。”領導說完,將一些結婚之類的照片和其它東西交給劉成。劉成覺得一定要把這份“喜報”辦好。

婚事“喜報”當時在廣東剛剛興起,其它地方還是一片“處女市場。”

沒有樣版可參照,劉成就自己琢磨開了。他先把新娘的婚紗照以及兩人從小到大的經典照片用掃描儀輸進電腦,然後將兩人的戀愛故事用優美含蓄的散文形式表達了出來。他又結合當地民俗風情,自行設計了一些富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圖案,接著是編輯正文、畫版,用激光彩打輸出樣報,最後校對。這樣,一份製作精美的“喜報”就出來了。

結婚那天,新郎新娘除向來賓發喜煙、喜糖以外,還每人贈送了一張圖文並茂、印刷精美的“喜報”。大家都認為這種紀念喜慶的方式新穎、高雅,並且有特殊的紀念意義,便像拿寶貝一樣把“喜報”收好,高興離去。

事後,那位文化單位的領導對劉成辦的“喜報”讚不絕口,說他若能在這方麵下功夫發展,肯定大有前途。

經領導這麼一宣傳,後來相繼又有幾位青年要求劉成為他們辦一份“喜報”。他們要劉成開個價,劉成隻象征性地收取了一點印刷工本費和手工費。

後來,生意多了,劉成就按做一份300元的標準收費。他想,深圳市本地每天都有人結婚,如果自己外出攬業務,就算兩天攬一單業務,一個月下來也有近5000元的收入啊!劉成發現“喜報”行業潛藏著巨大的商機。

隨後,他就帶著自己設計的“喜報”樣報,到寶安區各個鎮去做宣傳。他還采取先做後收費的方式,如果顧客對喜報不滿意,則分文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