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條 切忌聰明過了頭,大智若愚最精明(二)(2 / 3)

不等趙老頭開口,尤老翁又吩咐夥計查一下賬,把他的幾件冬衣還給他。趙老頭拿起衣服,急匆匆就走了。夥計嘟囔說:“真是個不講理又不懂感恩的窮鬼!”尤老翁並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

第二天,街上忽然傳出消息說,那個趙老頭死在了另一家當鋪,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位老板逼死了趙老頭,一定要跟當鋪老板打官司。那位老板找不到證據為自己辯護,隻好認倒黴,花了一大筆銀子才把事情擺平。原來趙老頭因為負債累累,家產典當一空後走投無路,就預先服了毒,來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想以死來敲詐錢財。沒想到尤老翁還了他衣服,寧可吃虧也不與他計較,趙老頭覺得坑這樣的人太不厚道,隻好趕快在毒性發作之前又選擇了另外一家。

當然了,這樣的事情不是經常遇到,我們在職場中,更多的是升職、加薪、深造等機會的得失。很多人為了某個機會與人爭得麵紅耳赤不惜撕破臉,其實最終誰都得不到真正的好處。倒不如,適當讓一讓,自己吃點虧,隻當換個人情。

肖靜在某知名外企工作了兩年,一直盼望著有去美國總部考察的機會。終於,這個機會來了,部門經理告訴她,這一次的考察名額很快就到了,部門準備把這個機會給她。為此,肖靜還特意給自己買了兩套新衣服,準備風風光光地去紐約“學習”。

然而,就在肖靜偷著樂的時候,另一個部門的經理找到她,私下裏對她說:“肖靜,我知道你在公司的表現一直很好,這次可以去總部考察學習。但是……怎麼說呢……我有個侄子,今年剛剛進咱們公司,希望去總部看看,你看……能不能關照一下,把你的那個名額讓給他。我欠你一個大人情,以後有機會,一定還給你!”

肖靜像是挨了個晴天霹靂,半天沒緩過神來。這可是她苦等了兩年才有的機會呀!憑什麼經理的侄子就能優先出國?憑什麼要擠掉她的名額?肖靜心裏有一百個一千個不情願。但是,她轉念一想,這個經理還算是有心的,他其實大可不必私底下跟肖靜說這件事。他隻要直接找到肖靜的領導,通通氣,直接把自己侄子安排進去,替掉肖靜,肖靜什麼意見都不能有。想到這裏,肖靜決定忍氣吞聲,咽下這口窩囊氣。於是,肖靜盡量擺出一副笑臉,開玩笑說:“就讓他去吧,我以後還有機會。不過,您欠我個人情,可是要請我吃飯的呀!”

這位經理說到做到,真的請肖靜吃了頓大餐。這還不算什麼,半年之後,肖靜幾乎已經忘記了這件事,那位經理卻幫肖靜爭取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差事——經理助理,級別升了一級,工資漲了百分之十。那位經理說,肖靜這個孩子識大體,懂謙讓,是個做助理的最佳人選。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貌似吃虧了,實際上是為以後的好處埋下了伏筆。就像自然界中的能量轉換一樣,你吃下食物,食物沒有了,但是它們進了你的肚子,變成能量在你身上運轉,你就有力氣工作,掙錢買回更多的食物。你吃“虧”也會轉化成另外一種能量,為你以後的工作提供幫助和支持。

要學會權衡,哪些虧是必須吃的,哪些是可吃可不吃的,哪些是不應該吃的。否則,一味地吃虧賣力,你就成為十足的傻瓜了。

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

逆境要忍,忍受寂寞、貧困、嘲諷、失意;順境要忍,忍住驕傲、自滿、飄飄然。逆境時,忍是為了督促自己;順境時,忍是為了管住自己。

人生難免遭遇逆境,在逆境中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要忍,要像臥薪嚐膽的勾踐一樣,不去與強大的外部環境對抗,在忍耐中積蓄力量,保存力量,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在將來東山再起。

所有人都懂得“忍耐”二字的含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忍耐,小不忍而亂大謀的人比比皆是。“小不忍則亂大謀”語出《論語·衛靈公》,原文是:“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說,對小事不加以容忍,就會給自己謀求的大事帶來失敗。曆史上有許多麵對一時的羞辱不較不怨,沒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橫禍,最後成就大事的人。

著名曆史學家柏楊用“無比的智謀,無情的忍耐”來評價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德川家康。縱觀德川家康的一生可以說就是忍耐的一生,他一共活了73歲,卻忍耐了50餘年。曾經有人問他:“如果杜鵑不啼,想聽它的啼聲怎麼辦?”德川家康回答說:“等待。”

德川家康出生於岡崎城的一個大名家庭。1547年,3歲的他被送往軍閥今川家作為質子,以換取今川的支援。不料半途被織田信秀派人搶走。兩年後他的父親被人殺死,今川家以立嗣為理由向織田信秀討回德川家康,並立為岡崎城城主,實則為今川家的傀儡,可見,德川家康從小就受了無數苦。

德川家康時常教導家臣們要不斷地忍耐,忍耐,再忍耐。有一次,他對年輕家臣道:“我有兩句令你們安身立命的要訣,分別是三字和六字,你們想聽哪一個?”家臣們回答:“都想要知道。”他說:“三字是‘向上看’,六字是‘不忘自己限度’,你們可不能忘了這個。”“向上看”是要有目標,不要灰心失意;“不忘自己的限度”是忍耐,是一忍再忍,等待時機,予以反抗。

後來今川氏被織田氏打敗,德川家康成了真正的岡崎城城主。他知道自己勢力不足以與其抗衡,就主動依附了織田信長。織田信長為了監視德川家康,就逼他娶了自己的女兒。結果織田的女兒告訴織田信長說,德川家康的發妻與嫡子對織田氏非常不滿。織田信長對德川家康產生了懷疑。德川家康決定要向他表示忠誠,“賜死”自己的妻子和長子。

長子信康在遭到織田信長“賜死”前夕,偷偷來看望父親,他苦苦哀求父親另作決定,但德川家康唯一的反應是:沉默。等信康最終見難以免死,大哭而去後,德川家康才偷偷哭泣。德川家康此時雖已占有三河、遠江、駿府等五國全境,已經有相當勢力了。但是,此時的織田信長則天下布武,已是大名盟主,手握天下權柄,是“天下人”,德川家康隻能忍耐,隻能與之妥協,於是便把發妻與嫡子親手殺掉,以換得織田信長的信任。

德川家康也想給妻兒報仇,也想取織田信長而代之,卻沒有實力,所以他隻能忍耐,隻能等待時機。終於,時機被他等到了。1582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與其子一起被部下明智光秀叛亂殺死。織田信長一死,德中家康的勢力變大,但是他還不是當時最強勢的,因為還有豐臣秀吉。豐臣秀吉才是最強者。豐臣秀吉很快就控製了織田家族,成為實際的掌權者。德川家康見勢也向豐臣秀吉示好,願意聽其調遣。豐臣秀吉繼續織田信長的事業,四處攻伐,很快就統一了日本大部。德川家康對他還是唯唯諾諾,唯其馬首是瞻。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德川家康因為是五大老的首領,所以便順理成章地接管了豐臣氏的勢力,並將豐臣氏全部滅掉。後來統一了日本全境,開創了三百餘年的德川幕府時代。

德川家康一直在忍耐,忍耐了今川氏,又忍耐了織田氏,還忍耐了豐臣秀吉,一直妥協了50多年,最終才成就了一生的霸業。德川家康“在等待與忍耐中創造實力”的經營哲學,不僅對政治人物,對所有人都會帶來許多啟發與鼓勵。

很多人在遇事時不願意忍耐,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這是因為他沒有懂得忍耐的真諦,忍耐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卑屈的懦夫用它來遮羞,而堅強的巨人則把它作為跳板,在夾縫中求得彈性地生存,同時積蓄自己的力量徐圖進取,等機會來臨時取得成功。

古今中外,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有大忍之心的人,忍耐克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然後在時機來臨時,奮力一擊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在逆境時仍然不懂得忍耐,那麼必然會難以生存下去,更不會有機會積蓄力量,最終取得成功了。

需要忍耐的不僅是逆境,順境時更需要忍耐。這時的忍耐,其實是一種自律、自控的能力。假如你官運亨通、財運很旺,千萬不能沉浸在眼前的勝利中陶醉不醒,相反,更要保持警惕,留著一顆清醒的大腦思考問題。這種忍耐更需要定力和智慧,所以,才會有很多成功人士說,自己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辛姆洛克說:“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終會結出甘甜而柔軟的果實。”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不能放縱自己由著性子胡來。

紮實基礎,踏實做好眼前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們需要戒驕戒躁,保持一顆平常心,把點滴小事做好,一步步做大。

在現代社會,無論高層、一般白領和平頭百姓,都渴望成功。人活在都市,活在當下,太渴望成功了。恰恰是這種渴望成功的心情導致了驕傲浮躁、急功近利的負麵心態。或者為了眼前小利損失信義,或者為了成名成家弄虛作假,或者為了撈金發財不擇手段……其實,這都是一種“偽成功”學,真正的成功,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踏踏實實用雙手去爭取,用平和坦然的心態去等。

達·芬奇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畫家。他從小就顯示出卓越的繪畫才能,14歲的時候到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弗羅基奧為師。弗羅基奧不僅懂繪畫,也懂雕刻。達·芬奇滿懷期待,希望自己跟著弗羅基奧學到最了不起的繪畫技能。

第一堂課,老師拿來一個雞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達·芬奇照著畫,然後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剛開始,達·芬奇還挺聽話,照著雞蛋認真地畫,可沒過多久,達·芬奇就不耐煩了,他對老師說:

“老師,為什麼總要我畫蛋啊?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畫完呢?”老師嚴肅地對他說:“要先學好畫蛋,因為這是熟練手法和筆法的基本功。要畫好蛋,就要認真地觀察它,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畫它。”

就這樣,達·芬奇埋下頭去,不去想以前自己畫過的作品,也忘掉成為大畫家的美夢,紮紮實實畫那顆看上去平淡無奇的蛋。他全神貫注地,日複一日地去觀察桌子上那個平平凡凡的雞蛋,從前麵、後麵、左麵、右麵等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日子一天天過去,達·芬奇的畫本上畫滿了大大小小的,形狀不同的圓圈圈。畫雞蛋用的草紙,堆得非常高。

有了堅實的基礎,達·芬奇的繪畫水平也如虎添翼。一次,老師讓達·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愛洗圖》上畫一個天使。達·芬奇拿起筆來就畫,隻三筆兩筆,一個可愛的小天使就躍然紙上了。正是因為有了那種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因為有了“畫蛋”的磨煉,達·芬奇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他沒有像其他青年畫家那樣急著成名成家,也沒有著急去掙錢,而是認認真真地耕耘著自己的作品。經過長期艱苦的藝術實踐,達·芬奇終於創作出《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許多名畫,成為一代宗師。

搞藝術的要做好基本功,職場中的打工一族也要紮實自己的基本功,拒絕浮躁,做事不貪大,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2004年被沃頓商學院提名為25年來最有影響的CEO的安德魯·格羅夫曾經給他的兒子寫了如下一封信:

親愛的兒子:

要想成功絕不能好高鶩遠,隻能從一點一滴的行動做起,隻有這樣去不斷積累,最終才能由量變發展成質變,取得成功。想一步到位,是不現實的。世界上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情做起的。隻有紮紮實實地從小事情做起,才能希望有朝一日成大事業。這樣從事的事業才會有成功的堅實基礎。

雖然我們有“從今天起開始做”的想法,但如果訂了過大的計劃,到後來難以實行,就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因此,在開始時,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遠,也就是凡事從小處著眼。

有一位曾經做過人壽保險的業務人員,同時在其他的事業上也非常成功。他認為:若要增加人家對他的好感,應該先把自己的外貌整理好,因此,他每天早上在鏡子前仔細研究端詳,想辦法使別人對他產生好感,所以,我可以這麼說,他的成功,便是他平常累積小事而導致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你不要認為一個人為一分錢與別人討價還價是一件醜事,也不要認為小商小販沒有什麼出息,金錢需要一分一厘積攢,而人生經驗也需要一點一滴積累。在你成功的那一天,你已成了一位人生經驗十分豐富的人。

“上帝隻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於願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一個人不願成功,誰拿他也沒辦法,他自己不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他。兒子,成功不是一個固定的蛋糕,數量有限,別人切了,你就沒有了。不是那樣,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關鍵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與別人的成敗毫無關係。隻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成功,首先,始於個人的自願自覺。當一個人失去生活的目的和意義,萬念俱灰之時,我們說“無可救藥”;當一個人動了念頭,認了死理,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不達目的不罷休時,我們說“矢誌不渝”。

自己的事自己做。成功始於心動,成於行動。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揭示出這樣一個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種辯證的思維,至今對我們仍有啟迪。他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是從微小處萌芽,都是從頭開始的,隻有知難而進,不斷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兒子,懂得了這個道理後,就應該腳踏實地地從小事做起,日積月累,才能走向成功。祝你成功!永遠愛你的父親

從信中我們不難看出,他一再告誡兒子,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去做事,一點一滴地去努力,而不是幻想一飛衝天的成功。無論你多有才能,任何事情隻有低下頭來努力做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不管你是多飽滿的穀穗也一定要低下頭來踏實地去工作,去一步步地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

合強軟件機構總裁何潔冰在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曆時,提及頻率最高的就是“踏實”二字。她認為:“創業需要過程,更需要腳踏實地。人才不僅包括專業才能,更多的是指工作態度、性格、人品,踏實工作的人取得成績的可能性更大。”

老板永遠是“對”的

老板永遠是“對”的,按照他說得肯定沒錯。如果他實在有錯,也不能當麵指出,而是要拐彎跟他講,讓他有麵子。

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有人工作順風順水,擁有辦公室的超高人氣,頗得領導和同事的喜愛;而有人平平庸庸,成為一粒瞬間就可淹沒在職海的小沙礫,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前者過人的才幹令他前途無量嗎?答案為否定。

毫無疑問,過硬的工作能力給工作帶來諸多便利。但是,樹立良好的口碑在職場中也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謂良好的口碑,就是個人在領導和同事中有利的印象效應,它是指人們在交往接觸中,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視察和歸因判斷。試想,領導心目中的好下屬,同事口中的好拍檔,工作起來自然會有他人的支持和扶持,“鴻運”必然降臨在自己頭上。而且,給領導留下好印象,比給同事留下好印象更為重要。給領導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對領導說“好”。老板說的話都是對的,老板出的主意都是好的,領導分配任務,要永遠說“好,馬上去辦”。

小西和小北同時進入某家公司任文員,身為新人的她們工作起來格外賣力。可是一年過去了,小西從起初的小文員做起,已經晉升為部門主管助理,工作中獨當一麵。小北呢?自進入公司以來一直在原地踏步,雖然工作兢兢業業,可是在領導眼裏,她不過是“及格”。

小西和小北之間的差別在哪裏呢?原來,小西永遠都在“點頭”。一次,領導派發下來一項工作讓小西和小北共同完成,這項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小西和小北頓時感到壓力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壓了下來。但是,小西利用最短的時間調整自己的狀態,仔細審視任務後,認為自己隻要肯下心思,就能如期完成任務,“好,”於是肯定地對領導說:我一定會按時並出色完成任務。領導麵露微笑。小北則不同,她麵露難色地說:“您給的時間太少了,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安排,您能不能將交付時間順延一下?”可想而知,領導的麵色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