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了悟玄機生活禪4(3 / 3)

2、不立文字

[原文](神光)則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語神光雲:“諸佛菩薩求法,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汝雖斷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為惠可。又問:“請和尚安心。”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心。”進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覓得豈是汝心?與汝安心竟。”達摩語惠可曰:“為汝安心竟,汝今見不?”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今日乃知,菩提①不遠。是故菩薩不動念而至薩般若②海,不動念而登涅槃③岸。”師雲:“如是,如是。”惠可進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記錄不?”達摩曰:“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據《祖堂集》卷二)

[譯文]神光就取出鋒利的刀,自己砍斷左臂,放在達摩大師麵前。大師對神光說:“各位佛和菩薩追求佛法,不把身體看作身體,不把生命看作生命。你雖隻是斷臂求法,也可以了。”於是就把神光改名為惠可。惠可說:“請和尚安定我心。”大師說:“把心拿來,幫你安定。”惠可又說:“尋找我心,怎麼也找不到。”大師說:“如能找到,豈是你心?已經幫你安好了心啦。”達摩又對惠可說:“已經幫你安好了心,你現在看到了嗎?”惠可立即大悟,對和尚說:“今天才知道,一切事物本來空寂。今天才知道,菩提並不遠。所以菩薩不費時間便到達薩般若之海,不費時間便登上涅槃之岸。”大師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惠可又問:“和尚的這種道法有文字記錄嗎?”達摩說:“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說明]此段和下一段語錄記載了禪宗初祖達摩向二祖惠可傳授衣法的情形。

[注釋]①菩提——梵語,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

②薩般若——梵語,多譯作薩婆若,意為無所不知的佛智。

③涅槃——梵語,指對世俗生死煩惱的徹底斷滅,是佛家修行的最高理想。

3、傳衣表信

[原文]達摩雲:“我有一領袈裟,傳授與汝。”惠可白和尚曰:“法既以心傳心,複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大師雲:“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於中三世①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後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惠可便頂禮,親事九年,晝夜不離左右。達摩大師乃而告曰:“如來以淨法眼②並袈裟付囑大迦葉,③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付囑汝。汝聽我偈曰:“吾本來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④結果自然成。”(據《祖堂集》卷二)

[譯文]達摩說:“我有一件袈裟,傳授給你。”惠可問和尚說:“既然禪法以心傳心,而且不設文字記錄,還要這袈裟幹什麼?”大師答:“內授禪法準則,用來印證悟心;外傳袈裟,用來確定禪教宗旨。雖然袈裟不在禪法之上,禪法也不在袈裟之內,三世中諸位佛聖,用這種方式遞相傳授法信。今天我也用袈裟表明法信,使後代傳法的人有所稟承,學道的人確知宗旨,斷除眾生的疑慮。”惠可便向大師禮拜,親身侍奉九年,日夜不離大師身旁。達摩大師於是告訴惠可說:“如來將清淨法旨連同袈裟交付給大迦葉,如此代代傳授而輪到了我,今天我交付給你。你聽著我的偈語:我從印度來到此土,傳播教義救度眾生。一花開出五片葉子,結出果實自然成功。”

[注釋]①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總稱。

②淨法眼——指禪宗道法。

③大迦葉——全名摩訶迦葉,簡稱迦葉,印度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相傳為印度禪宗初祖。

④一花開五葉——達摩來華傳授禪道,這是“一花”;至唐、五代,禪教發展演化成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大宗派,這是“五葉”。

二、慧可語錄

[禪師簡介]慧可(487-593),一作惠可,又稱僧可,俗姓姬,原名光,改名神光,後初祖達摩又為他改名慧可,虎牢(今河南熒陽縣)人。得法於初祖達摩。他是中國禪宗的第二祖。

4、法佛無二

[原文]有一居士①,不說年幾,候有十四②,及至禮師,不稱姓名,雲:“弟子身患風疾③,請和尚為弟子懺悔。”師雲:“汝將罪來,為汝懺悔。”居士曰:“覓罪不可見。”師雲:“我今為汝懺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寶④。”居士問:“但見和尚,則知是僧,未審世間何者是佛?雲何為法?”師雲:“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法佛無二也。”師知是法器⑤,而與剃發⑥,雲:“汝是僧寶,宜名僧璨。”(據《祖堂集》卷二)

[譯文]有一位居士,不說自己年紀多大,約有十四(四十?)歲模樣,他向慧可禪師致禮時,也不報出自己姓名,說:“弟子身患風疾,請和尚為弟子懺悔罪過。”禪師說:“把罪過拿來,為你懺悔。”居士說:“尋找罪過,無法找到。”禪師說:“現在我已經為你懺悔了罪過,你如今應歸依佛法僧三寶。”居士問:“隻是看到和尚,才知道什麼是僧,但不知世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禪師答:“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法和佛並無區別,你懂了嗎?”居士說:“今天才知道,罪性本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從未獨立存在過),如同心就是佛,心就是法那樣,物性之間並無區別。”禪師心知他是法器,為他剃除須發,說:“你是僧寶,應改名僧璨。”

[提要]這段語錄反映了萬物皆空,對世間事物無須細加區分的禪教觀點。

[注釋]①居士——通常指在家修習佛教者。

②候有十四——“十四”疑應作“四十”,《五燈會元》卷一作“年逾四十”。

③風疾——一種因風邪侵入而生的疾病。

④佛法僧寶——佛教稱佛、法、僧為三寶。

⑤法器——具有領悟、傳承佛法才具的人。

⑥剃發——佛教規定出家者須剃除須發。

三、僧璨語錄

[禪師簡介]僧璨(?-606),生平未詳,僧璨一名係二祖慧可向他傳付衣法時為他所取。《祖堂集》卷二稱他為“大隋三祖”,即中國禪宗第三祖。

5、誰人縛汝

[原文](僧璨)大集群品,普雨正法。會中有一沙彌①,年始十四,名道信,來禮師,而問師曰:“如何是佛心?”師答曰:“汝今是什麼心?”對曰:“我今無心。”師曰:“汝既無心,佛豈有心耶?”又問:“唯願和尚教某甲②解脫法門③。”師雲:“誰人縛汝?”對曰:“無人縛。”師雲:“既無人縛汝,即是解脫,何須更求解脫?”道信言下大悟。(據《祖堂集》卷二)

[譯文]僧璨召集各種品級的僧眾,向他們宣講正宗佛法。法會中有一個小和尚,才十四歲,名叫道信,來禮拜僧璨禪師,並問禪師說:“什麼是佛心?”禪師答道:“你如今是什麼心?”小和尚說:“我如今無心。”禪師說:“既然你沒有心,難道佛就有心嗎?”小和尚又問:“請求和尚教給我解脫束縛的方法。”禪師說:“誰束縛著你?”小和尚說:“沒有誰束縛我。”禪師說:“既然沒有人束縛你,這便是解脫,何必再求解脫?”道信立即大悟。

[注釋]①沙彌——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男子。

②某甲——自稱代詞。

③解脫法門——擺脫煩惱業障的係縛而獲得自由自在的佛法門徑。

6、智者無為

[原文]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①。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歸複自然。(據《五燈會元》卷一)

[譯文]智者不做也不去想,愚人總把自身捆綁。

萬物之間並無區別,偏愛執著本屬虛妄。

整天用心殫精竭慮,豈非犯了大的錯誤?

迷者區分靜寂鬧亂,悟者並無喜愛厭惡。

萬事萬物一分作二,想來真是費煞斟酌。

夢裏幻影空中虛花,何必當真一一把捉?

計較得失判分是非,這些做法統統拋棄。

如同此眼若不閉睡,各種夢幻自然消除。

此心若不強作分辨,世上萬物本是一如。

一如境界本體幽玄,自由自在忘卻俗緣。

萬物無別作如是觀,一身清淨歸複自然。

[說明]這是相傳為僧璨所作的《信心銘》中的一段。

[注釋]①一如——佛教認為世界的本來麵目或真實性質是:萬事萬物混然如一,沒有區分。這種觀念稱為一如。

四、道信語錄

[禪師簡介]道信(580-651),俗姓司馬,祖居河內(今河南沁陽縣),後遷居於蘄州(湖北蘄春縣)。得法於三祖僧璨。因曾和他的門徒弘忍同在湖北黃梅東山傳道,故世稱其道為東山法門。他是中國禪宗的第四祖。

7、猶有紋彩

[原文]子①問曰:“諸聖從何而證?”師雲:“廓然廓然。”子曰:“與摩②則無聖去也。”師曰:“猶有這個紋彩在。”(據《祖堂集》卷二)

[譯文]孩子問道:“以往的諸位佛聖如何印證?”道信禪師回答:“空空寂寂。”孩子說:“如此則沒有佛聖了。”禪師說:“還有著這種紋彩呢。”

[提要]道信的“紋彩”之語係批評弘忍的領悟並不透徹,還存留強生區分的痕跡。因為弘忍既明確地說“無聖”,那就和“有聖”區分對立了,也就說明他心中仍有著“有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