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或不同方麵,界定的標準是什麼?也許,“入佛易、入魔難”的禪意,在界定的一瞬間就頓悟了!
9、風動幡動我心不動
禪門中,若是利根器的禪僧,聽風聲見幡動,機緣成熟,當下開悟,明心見性。這叫“見色明心”或“觀音入理”。能聽能見的,隻是人人具有的自性真心。耳朵隻是傳聲筒,眼睛也隻不過是鏡頭,並無分辨是什麼在吹什麼在動的功能,能分辨的是心。一個白癡,有耳朵有眼睛,卻是什麼也不能辨別的。任憑風動幡動,清靜心不為所動。若執著於風幡的動與不動,恰是心動不止。就像一麵大鏡子,映出萬物,而不可能將任何影像留在鏡中。來時成像,去時無蹤,鏡子還是一麵幹幹淨淨的鏡子。這就是如如不動。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也就是心。“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不淫、不屈、不移的是什麼?還是如如不動的心。道家說“順其自然”,心順其自然,才能一切順其自然。
讀經參禪,雲水生涯,無不為明心見性。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是直指人心。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對二祖禪師說:“將心來,吾與汝安。”也是直指人心。
猶如影視劇中《天龍八部》裏,馬大元的老婆康敏,本是一朵嬌豔的奇葩,蘭風荷骨,風韻飄揚,足以讓男人心猿意馬。但是她卻苦苦愛上一個不愛她的喬峰,從此愛欲深,恨欲切,欲壑難填,活活變成了一個留著愛的眼淚的行屍走肉。在讓人感慨女人毒辣的同時,也為欲望感到可怕。
欲望就像越滾越大的雪球,蠱惑著人們拚命地往前衝。但衝過去是否就是幸福嗎?幸福的標準又是什麼呢?有許多人並不清楚。人們的心靈被欲望占據久了,也就麻木了。
有一個從事房地產的年輕商人,經過幾年的奮鬥,在本地已經小有名氣了。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上足勁的發條一樣,被傳真、資料、甲方以及各種方案充塞得滿滿的。
一天,他加班到很晚。從公司出來後,走了很遠的路也沒有叫到車。走得熱了,他停下來,解開領帶,仰頭出了口氣。
這時,他吃驚地發現滿天的星星在夜幕中閃爍著星輝,洋溢著一種無言的美麗。一如他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晚,幾個要好的同學躺在學校圖書館前的草坪上看到的那樣。那一晚,他們深深地被血脈中擴張的青春激動著,廣袤的星空與未來的前途一片光明。
從那以後,他幾乎再也沒有時間去注視過夜晚的星空了。因為從他步入社會,就一直保持著彎腰向前奔跑的姿勢。太忙了,欲望總在膨脹,目標總在前方,於是他不停地向前奔跑著……
每個夜晚的這個時刻,他多半在應酬或是在作樓盤計劃和方案,他從沒有想過哪怕透過一扇小窗,去望望寧靜的夜空,傾聽心靈一些細小的聲音。
今天,當自己站在這靜謐的星空下,他突然想起以前在大學看過一位日本餐飲業巨頭總結的成功之道:在其連鎖店中能提供給顧客的,永遠是17厘米厚的漢堡與4℃的可樂。據他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這是令客人感覺最佳的口感。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把漢堡做成20厘米厚,把可樂加熱到10℃,但它們並不意味著最佳口感。
對於幸福,其實也隻要17厘米和4℃就夠了。幸福,它是一路上持續發生的,就如深夜靜謐而美麗的星空所帶給人的震撼,而非那個令人疲憊的終極雪球。
幸福到底是什麼?許多人都在問,其實得到幸福很簡單,那就是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扔掉那些所謂的對自己來說十分奢侈的夢想和追求;那麼,你就被幸福包圍了。
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一個人體會幸福的感覺不僅與現實有關,還與自己的期望值緊密相連。如果期望值大於現實值,人們就會失望;反之,就會高興。”的確,在同樣的現實麵前,由於期望值不一樣,心情、體會就會產生差異。
一隻老貓見到一隻小貓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問道:“你為什麼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貓回答說:“我聽說,對於一隻貓來說,最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這個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在追逐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得到幸福。”
老貓說:“我的孩子,我也曾考慮過宇宙間的各種問題,我也曾認為幸福就是我的尾巴。但是,我現在已經發現,每當我追逐自己的尾巴時,它總是一躲再躲,而當我著手做自己的事情時,它卻形影不離地伴隨著我。”
同樣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拚命地追求、索取,以為這樣便可以得到幸福;殊不知,當你費盡心機地實現了這個目標,消除了一個煩惱,很快你又會有新的沒有實現的目標,你又會煩惱。如此反複,永無盡頭。事實上,人們追求的東西往往是自己並不需要的。
成龍拍完《我是誰》這部大片之後,在一次采訪中說,他拍電影的場地從非洲到繁華的都市,有著很深的感觸。他說:“在非洲,人們很容易滿足,有麵包能吃飽肚子,那就是幸福的一天。可是,繁華都市裏的人,不用擔心三餐,卻有著很多的煩惱,他們總是在追求自己所不需要的東西。”
其實,追求幸福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降低你的欲望”。通過心理調節,使自己能夠平靜地對待目標,從而減輕或消除心理負擔,幸福也就會悄然而至。在世界上所有獲得幸福的途徑中,這種方法的投入產出比最高,它基本上不用你花一分錢,有時甚至還能省錢。
人生本是這樣,如果沒有苦難,幸福也許就沒有了意義。也許隻有體驗了艱辛和苦難,才對幸福更有深刻的理解。
一位智者說過,人生不同的結果起源於不同的心態。的確,假如世界變得灰暗,那是你自己心中不夠燦爛。
正如佛眼禪師德《無題》詩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此偈的前兩句描寫大自然的景致: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皆是人間勝景,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然而禪師將話鋒一轉又說,世間偏偏有人不能欣賞當下擁有的美好,而是怨春悲秋,厭夏畏冬,或者是夏天裏渴望冬日的白雪,而在冬日裏又向往夏天的麗日,永無順心遂意的時候。這是因為總有“閑事掛心頭”,糾纏於瑣碎的塵事,從而迷失了自我。
隻要放下一切,欣賞四季獨具的情趣和韻味,用敏銳的心去感悟體會,不讓煩惱和成見梗住心頭,便隨時隨地可以體悟到“人間好時節”的佳境禪趣。
一個無名僧人,苦苦尋覓開悟之道卻一無所得。這天他路過酒樓,鞋帶開了,就在他整理鞋帶的時候,偶然聽到樓上歌女吟唱道:“你既無心我也休……”,刹那之間恍然大悟。於是,和尚自稱“歌樓和尚”。
“你既無心我也休”,在歌女唱來不過是失意戀人無奈的安慰:你既然對我沒有感情,我也就從此不再掛念。雖然唱者無心,但是無妨聽者有意。在求道多年未果的和尚聽來,“你既無心我也休”卻別有滋味。
在他看來,所謂“你”意味著無可奈何的內心煩惱,看似洶湧澎湃,實際上卻是虛幻不實,根本就是“無心”。既然煩惱是虛幻,那麼何必去尋找去除煩惱的方法呢?
隻要我們正在經曆生活,就免不了會有一些事情占據在心間揮灑不去,讓我們吃不下、睡不著。然而這些事情卻並非那些重要到讓我們非裝著不可的事情,隻是我們庸人自擾罷了。
假如我們能夠適時地將心中的那些煩心瑣事拋開,解放迷茫的內心世界,就能找回在生活中迷失的自我。
投入生活,就會受到來自於諸多方麵煩惱的幹擾,常常令我們身心疲憊、痛苦不堪,然而心病還需心藥醫。隻有我們從內心擺脫這些煩惱的束縛,將它們全部拋開,才能讓心靈得到真正的輕鬆。
附錄一禪宗經典語錄
一、菩提達摩語錄
1、廓然無聖②
[原文]爾時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①”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聯者誰?”師曰:“不識。”又問:“朕自登九五②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師曰:“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是人天③小果,有漏④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⑤”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達摩所言,變容不言。達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機不契,則潛過江北,入於魏邦。(據《祖堂集》卷二)
[譯文]當時梁武帝問:“什麼是佛聖第一義?”達摩大師答:“空空寂寂,並無佛聖。”武帝問:“和我應對的是誰?”大師答:“不知道。”武帝又問:“我自從登上帝位以來,度人為僧,建造寺院,抄寫佛經,雕畫佛像,有什麼功德呢?”大師答:“沒有功德。”武帝問:“為什麼沒有功德?”大師答:“這隻是生死輪回場裏的小功果,由俗世因緣造成,如同虛影跟隨形體一般。雖有好的因緣,卻並非永恒的真實。”武帝問:“什麼是真正的功德呢?”大師答:“清淨智慧,達到妙圓境地,一身自然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在俗世所能求得的。”武帝不能領會達摩的話,變了臉色,不再言語。達摩心知武帝不契禪機,於該年十月十九日悄悄渡過長江,進入北魏。
[說明]梁普通年中(520-526),達摩自海道進入廣州,來到金陵(今南京)。這是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在金陵與達摩的問答。
[注釋]①聖諦第一義——指佛教真理。
②九五——帝王之位。
③人天——佛家認為有情眾生都處於生死輪回的過程中,人和天是眾生輪回的兩個去處。
④有漏——佛家將具有煩惱的人世稱為有漏。
⑤實相——佛教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假相”,隻有擺脫世俗之見才能顯示佛法永恒的真實,即“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