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唾麵自幹的典故
中國有個成語叫作“唾麵自幹”,按照這個詞的要求,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應該讓它自己風幹。
人們往往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受了汙辱卻極度隱忍,從不當麵加以反抗。
據《唐書》記載,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興致勃勃地來向哥哥辭行。在兄弟二人就要分手的時候,弟弟問哥哥還有沒有什麼要交代的,婁師德語重心長地詢問道:“我坐在宰相的位置上,你現在又要去當州官,我們兄弟二人可以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了。但是,我們榮寵過盛,必定有人暗自忌恨我們,對此你有什麼對策嗎?”
聽到哥哥這樣問,弟弟馬上跪在地下說:“我是這樣打算的,假如現在有人往我臉上吐唾沫,我一定會自己擦幹淨,決不為此和人計較。請哥哥指點,不知這樣做行不行?”聽完兄弟的話,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你的做法正是我所憂慮的!”
弟弟本來想被哥哥表揚幾句,沒想到哥哥根本不以為然,弄得他有些不好意思。“那應該怎麼辦呢?”
“怎麼辦?我的意思是不擦!你想啊,別人好不容易把唾沫吐在了你的臉上,你卻一擦了之,別人的快感還從何而來?別人既然沒有了快感,那他一定還會繼續記恨你的。我的建議,別人往你臉上吐唾沫,你不應該自己擦掉,而應該等待自然風幹。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應該保持微笑!”
婁師德到底做沒做到“唾麵自幹”,我們不得而知,因為他貴為一朝宰相,敢往他臉上吐唾沫的人估計不會太多。但是婁師德的謙讓卻是出了名的,除了謙讓,婁師德的肚量大也被廣泛傳頌,以至於後人經常說他是“宰相肚裏能撐船”。
有一位青年脾氣非常暴躁、易怒,並且喜歡與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他無意中遊蕩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正在說法,聽完後發願痛改前非,就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打架口角,免得人見人厭,就算是受人唾麵,也隻會忍耐的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禪師說:“噯!何必呢,就讓唾沫自幹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麼可能?為什麼要這樣忍受?”
“這沒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受唾沫,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說。
“如果對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頭打過來時,那怎麼?”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這隻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一休說的太沒道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一休禪師的頭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樣?”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沒什麼感覺,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啞然,無話可說。
佛家認為“忍”有三種境界: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生忍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別人來欺負你了,生忍也可以說是硬忍,就是我們使勁兒憋著,心裏頭有火不發出來,這是生忍;
法忍,能夠看到的這些事件就像水麵上的月亮影子,如幻如化的在晃蕩著。看到這如幻了,我們的這個煩惱沒有那麼重,或者說沒有煩惱,這是法忍;
無生法忍就是大悲心的境界,眾生即是自體。他對你的瞋恨、他對你的傷害,傷害不了你。那時候就發現整個世界都是唯自心所造——不僅是惟自心所造,他就是自心的一部分,任何一個人的傷害都是自己傷自己、痛在你自己心裏。那個時候我們的瞋恨心就沒了。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但該忍的還得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今日的“忍”是為了它日的“不忍”!時(勢)不我待之時,蜇伏,忍耐。
時機來臨,趁“勢”而起,而“勢”又有起伏,時此仍需忍耐,忍耐“勢”的波動。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個“大謀”就是“勢”和全局。
1、人往低處走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生總是向上的,這是人們的認識,也是人生的理念,更是眾生的普遍心理。然而事實上,就是這個“人往高處走”的理念,不知毀了多少人,坑了多少人。
客觀地講,人生一世,是不可能總往高處走的,沉浮起落,坎坷挫折,下坡路的時候還是很多的,但我們又不能不走。正如《賢愚經》中所講的,“常者總要消滅,高者必然墮落。合會終有離別,有生一定有死”。
當有錢的人變為沒錢的人,局長降職為處長,老板變成了小工,昨天的名人淪落為今天的無名鼠輩。諸事不如前的現象每個人都曾經曆過。每當這個時候,往日的標準都會被大打折扣。由此看來,人生不可能總是守在一個較高的標準上。高標準本身就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化身,其中包含著對周圍事物的苛求和對自己的苛求。結果是把自己累垮了,周圍人也受不了。更何況,人生總有不順的時候,諸如單位不景氣,事業陷入困境,家庭遭受變故等等。跟隨而來的便是內在和外界的標準一同降低。
如果這時誰還保持一種高標準的心理期待,還是一味地人往高處走,就會遭遇打擊,飽嚐痛苦,陷入煩惱的境地。於是,降低標準,便成為唯一而正確的人生選擇。尤其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高標準”往往是靠不住的,極易被動搖。學會降低標準,反而成了人們解決人生難題的一把鑰匙。
我們這裏所論的降低標準,並不是要你遇事、遇人就退縮,更不是要你總是抱有一種消極理念,而是一種心理調理和應對。“人生是不確定的”,況且,外在的事物總在不斷地變化,好與壞,順與不順,定會接踵而來。不管是在心理上,還是在生理上,不管是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過高的標準都會使人時時處處麵臨著一種高度的威脅。有時候,甚至使人變得灰心喪氣,破罐子破摔。
一味地高標準,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現實社會中,許多人之所以不適應新的環境,之所以會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守著一個高標準不放。他們認為自己隻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高標準在很多時候反而成了極端片麵的害人理念。
某公司被兼並了,幾百名員工一同下崗,他們一蹶不振,而老李卻挽起袖子,到一家小餐館做了一名跑堂兒。某企業倒閉了,人們喪氣到了極點,老張卻在第二天下樓修起了鞋子。老黃是某事業單位的領導,單位解散後,不但官職沒了,吃飯也成了問題,他什麼也沒說,到一家公司做了一個看大門的。
降低標準,不僅是要我們降低生活的標準,還要降低位置,放下架子,不顧麵子,甚至還要放棄內心的追求與以往美好的向往。承認現實,敢於麵對殘酷的一切。
在人生的許多大逆轉中,許多人之所以敗下陣來,甚至從此被打敗,都是因為不肯降低標準。而那些就此降低標準、降下身份的人,很快又會快樂起來。
由此可見,降低標準的確是人生的一種快樂良方。隻是這種快樂良方,並不適用於每個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但縱觀我們的一生,不管你是主動的也好,還是被動的也罷,降低標準卻是隨時都存在著的。降低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名譽,降低自己的頭銜……正如佛家所說的“放下”二字。我們是否能夠放下,同樣也需要英雄般的氣概。
肯不肯降低標準,有時反而成了一個人能否生活下去的一種必要條件。說得更嚴重一點,很多人都是病在、倒在、敗在、死在了這個環節上,所以,降低標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曆史上的許多偉人,許多大人物,他們其實都不是一味守著高標準不放的人,並能在降低標準中不斷地完善自己,從頭再來。為了能夠活得好一些,並時時快樂著,降低標準,有時會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2、忍出一片海闊天空
《四十二章經》中講,“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僧人問佛:什麼樣的人有大勢力?什麼樣的人最聰明?佛說:能夠忍辱的人有大勢力,因為他不懷惡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夠忍辱的人沒有惡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塵垢滅盡,清淨沒有瑕疵汙穢,這樣的人最聰明。從沒有天地時開始,直到現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沒有未見過的,沒有不知道的,沒有沒聽說過的。得到了無所不知的認識(一切智),這樣的可稱得上是聰明的了。
正如寒山禪師的《忍辱護真心》:
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忍辱是製怒的一部分,在麵對一些無理取鬧之人的諷刺與侮辱時,能夠釋放於心外才能製怒。
拿破侖?希爾曾經這樣說:“我發現,凡是一個情緒比較浮躁的人,都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在成功人士之中,基本上都比較理智。所以,我認為一個人要獲得成功,首先就要控製自己浮躁的情緒。”
每個人在實際生活中,或多或少總會與他人發生一些矛盾。孔子認為在麵對這些矛盾時應當寬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對自己嚴加批評而對別人則少責備。
孔子對學生宰予白天睡大覺,予以嚴厲的斥責:“朽木不可雕也”。這似乎與“薄責於人”相違,其實不然。宰予屢次向老師的思想挑戰,例如他曾提出:有人落井,跳下去救,必死無疑,是仁;不跳下去,見死不救,是不仁;這井該不該跳?
孔子一下子被問住了。但孔子依然很器重他。即使是狠批宰予為朽木,但對他的過失也是原諒的,沒有將他逐出孔門,而且同時由此深刻地公開檢討了自己以言取人的錯誤。孔子的“薄責於人”,出自於對他人的缺點過錯有比較辯證的認識,他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在狂(狂妄)與狷(拘謹)的缺點中包含著敢作敢為和不胡作非為的優點,所以“薄責於人”,包含著在批評他人缺點過失時,不要對人一棍子打死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