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了悟玄機生活禪2(2 / 3)

如果用六祖慧能的觀點來回答,隻能是這些人“煩惱暗宅中”,而這些人若想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話,就必須“常須生慧日”。

從六祖慧能的觀點中我們不難得出,錯誤的觀點和不良的情緒常會直接導致失敗。

南陽慧忠禪師是當時一位很有名的得道高僧,稟受六祖慧能法脈,隱居南陽白崖山黨子穀四十餘年。

明代宗大曆三年,詔南陽慧忠禪師入宮傳法。當時,代宗手下有一位奇異之士,能掐會算,自稱太白山人,代宗對之極為尊敬。

兩位高人會集,代宗便有意讓二位見上一麵,以分高下。

俗話說:“文無第二,武無第一。”慧忠禪師與太白山人一見麵,兩人便互相考較起來。慧忠禪師問道:“不知太白山人擅長何術?”

太白山人回答:“知山知地知人文,算生算死算萬物。本人精於算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慧忠禪師微微一笑,道:“那麼我問你,你所住的山是雄山還是雌山?”

這可是從未有過的問題,山還有雄雌之分嗎?太白山人聽都沒聽過,一時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慧忠禪師不給他喘息之機,又問道:“殿上此地是何地?”

太白山人回答:“容我掐算一下。”

慧忠禪師道:“不用算了,你既識字,且看我寫的是什麼?”

說罷,隨手在地上劃了一筆。太白山人立即回答:“是一。”

慧忠禪師道:“在土上寫一筆,難道不是王字嗎?你所站的地方是王地,這還用算才知道嗎?”

慧忠禪師又問:“三七是多少?”

太白山人回答:“是二十一。”

慧忠禪師道:“難道就不能是十嗎?”

慧忠禪師隨即對代宗說:“這個人,問山不知山,問地不知地,問字不知字,問算不知算。陛下,從哪兒弄來了這麼個活寶?”

代宗隨即對太白山人說:“慧忠禪師才是真正的國寶呢!”

二人相視,莫不哈哈大笑。太白山人也被慧忠禪師的風趣機敏所傾倒,佩服得五體投地。

然而,慧忠的言詞卻令便殿上的魚朝恩氣憤不已。魚朝恩自負精通佛法,卻沒見過慧忠禪師這樣談吐機敏的佛門人物。他心想:慧忠名為高僧,卻靠賣弄口舌取悅於人,莫不是欺世盜名之徒吧?

他也想當眾賣弄自己的學問,便昂首闊步來到慧忠跟前問道:“請問禪師,佛法所謂的無明是什麼?無明從何而起?你既是當世名僧,對這個問題自該有些心得吧?”

魚朝恩的問話內含譏諷之意,慧忠禪師焉能聽不出來,便回答說:“人快死的時候,滿臉衰相畢現,這時即便是奴才也會問學佛法了。”

魚朝恩一聽慧忠禪師竟敢侮罵自己,不禁大怒。慧忠禪師卻微微一笑道:“大人,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從此而起的。”

故事裏,太白山人之所以能夠與慧忠禪師互相欽佩、沒有發生衝突,原因與他們考較的出發點有很大關係,他們考較的目的並非為了讓對方難看,而是為了切磋技藝;相反,魚朝恩的出發點就不同了,他的出發點就是想抬高自己,給慧忠禪師一個下馬威讓其出醜,才導致了他技不如人反被羞辱的結局。

由此得出,在正確的思想意識指導下的行為,往往能夠產生正確而積極的結果;相反,在錯誤的觀點引導下或者無思維意識下的行為,一般都是以失敗告終。

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失敗教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明朝末年,由於政治腐敗、官僚貴族橫行霸道、朝廷不斷增加賦稅,另外加上連年的災荒,使生活在明朝統治下的人民陷入了絕境。

於是在1628年,農民舉行了大規模的起義。李自成在這一年參加了起義軍,後來投到高迎祥的手下。

高迎祥戰死之後,因為李自成作戰勇敢、謀略過人,在起義軍中聲望很高,於是眾將推他為首領。他帶領起義軍不斷取得勝利,攻占了西安,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接著攻入北京,逼得明朝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被推翻了。

占領北京之後,起義軍領袖便失去了起義時的宏圖大誌。他們以為隻要舉行了皇帝即位典禮,天下就會歸一、人心就會歸服,在這種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在京的文武官員都忙於籌備皇帝的即位典禮。

以宰相自居的牛金星,則每天不停地迎來送往,遍請同鄉好友,其他官員也開始效法起來。以劉宗敏為首的武官們,則忙於對京城的官僚攤派餉銀。李自成則以帝王自居,深居內宮、脫離士卒,對部下的所作所為也不像以前那麼清楚了。首領們的不義之舉,直接影響著士兵,士兵們違紀現象常常發生。

李自成和他的農民起義軍既沒有采取措施肅清明朝的殘餘勢力,也沒有防備山海關外清軍的進攻。

本來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答應歸順李自成,但在帶兵進入北京的途中,聽說起義軍在京城大肆追繳銀餉,嚴刑拷打包括自己的老父親在內的官員,而且自己的愛妾陳圓圓又被劉宗敏強占了。鑒於這一係列事情,於是他率部隊揮師東進占領了山海關後,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倉促率軍前去收複山海關,不料戰鬥失利,李自成和他的起義軍被迫退出北京。以後雖多次打擊清軍,但已無法扭轉不利局勢了。

李自成不聽勸告,在尚未取得全線勝利的情況下,先立政權,不到享受時先享受,不能不說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這種失敗僅是由一個錯誤的觀念導致的。

故而,做任何事之前一定都要運用智慧詳加思量,爭取讓正確的觀念來引導我們的行為,成為我們行動的準則,這樣我們便不容易掉進失敗的深淵了。

錯誤的思想容易將我們引入迷途,正確的思想卻能給我們帶來積極的效應。因此,行動之前一定要重視思想的引導作用,在正確的指導思想下確定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人都有著失敗的人生呢?原因有千千萬萬,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皆因心性法門未打開。

8、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學生季路問孔子:“敢問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的確,在我們了解死亡的意義之前,還是要先知道怎麼活?

聖嚴法師說:“人活著不過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呼吸在,所以你一切都在。”

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費盡心思追尋的是:得不到的財富、不確定的愛情、過眼雲煙的名利,卻很少人能夠停下來想一想,要如何正視終須麵對的死亡。

生死其實是同一件事的兩麵,生時不能無憂,臨死必將慌亂。人生是一連串的未知、不確定,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死亡”,但也是人們最難以接受的事實。悲慟、號啕與怨天尤人都於事無補,惟有坦然接受,好好準備。這個你準備好了嗎?

人的一生之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死亡無疑是不如意中最不如意的一樁。死亡和我們生命中所經曆的失敗或者失去是一樣的,都令人感到無比的沮喪,尤其是麵對自己或親友終將死亡的事實,更是難以接受。

死亡,是很多人的忌諱,但是,誰又能決定死亡?死亡,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麵對生死,恐懼是多餘的,惟有麵對。麵對有生必有死的必然現象,猶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就像我們現在對談,結束後就要分開的。見麵是緣,分開也是緣。分開以後會不會見麵?以後是以什麼樣的角色見麵呢?在什麼樣的場合呢?不一定!如果真有因緣,就一定會再相見的,不管時空如何轉變。

《壇經》中講到慧能辭別獵人們後,來到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走上前去,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大家聽了十分詫異。而印宗禪師一聽此話,就知道是五祖的衣缽傳人來了。慧能從此開始了他的弘法活動,也可以說是開始了一場佛學革命。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在他手裏完成了禪學的大變革。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個典故道出了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慧能耳聰目明,怎能聽不到風聲,看不見幡動?那兩個和尚看見的風動幡動,當然是真實的。可慧能為什麼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呢?在這裏,他不是在講哲學,不是在說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而是在說心性。

當然,這已是最高境界。禪宗的最高境界就是明心見性。這樁風幡公案,曾讓許多禪者絞盡腦汁。是風動是幡動還是心動?若隻在這裏麵轉圈子,便是一萬年也轉不出來。

北宋雪竇禪師有一偈子,想了結這樁公案。

不是幡兮不是風,納僧於此作流通。

渡河用笩尋常事,南山燒炭北山紅。

雪竇老和尚說,不要爭風動幡動,他來把風幡之外的那個意思溝通一下。風幡隻不過是渡河的船笩,而不是河對岸。見風動幡動,當下明心見性,“南山燒炭北山紅”。風幡是笩,是南山燒炭,不是目的。正如以手指月,是要你看月亮而不是看手。隻盯住手看,一輩子也看不見月亮。

慧能借風幡說心,那兩個和尚不懂,印宗大師一聽就明白了。古人說修身養性,就是修養一個不為誘惑所動的心性。人的一身一生,所作所為,全都因心而起。“心之官則司”,無心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一位智者說過,人生不同的結果起源於不同的心態。的確,假如世界變得灰暗,那是你自己心中不夠燦爛。

《佛說生經》中講到,“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有危害,雲何自喪己?一切諸眾流,悉皆歸於海,不以為滿足,所受不厭爾。”一切世間的欲望,沒有一個人不想滿足,這些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為什麼還要自找傷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歸於大海。欲望不能滿足,貪愛沒有止境。

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兩個字:幸福。幸福到底是什麼?許多人都在問,其實得到幸福很簡單,那就是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扔掉那些所謂的對自己來說十分奢侈的夢想和追求。那麼,你就被幸福包圍了,也就無懼於生死了。人生本是這樣,如果沒有苦難,幸福也許就沒有了意義。也許隻有體驗了艱辛和苦難,才對幸福更有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