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記錄的是競爭的吸引力。
——弗蘭克·奈特
鬆井夏和池上美裏兩個家庭主婦,各自經營了一家雜貨鋪,可是巧合的是,兩家雜貨鋪正好在一條街的兩邊,兩個人既是鄰居,又是商業對手。
鬆井夏自認為很精明,每次都進很少的貨,銷售完了再去進貨。她覺得這樣就不會有貨砸到手裏,同時也沒有積壓的存貨放在家裏占地方,一舉兩得。而池上美裏則和鬆井夏的做法不同,她每次都會在訂單上多加些量,備一些庫存,以防在顧客需要的時候,貨賣完了。
那麼這兩家的生意到底怎麼樣呢?
有一位老顧客,經常喜歡買鹹魚,而今天她家裏來了好幾個遠方的客人,這次她要做自己的拿手菜,於是準備多買些鹹魚。鬆井夏家離她家很近,她就先到了鬆井夏店鋪,可是鬆井夏告訴她自己家的鹹魚賣完了,問老顧客可不可以等等,她下午就去進貨。老顧客沒辦法隻好到池上美裏家問問,而池上美裏一貫有庫存,當然很爽快地達成了交易。鬆井夏眼睜睜地把到手的生意拱手讓給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而鬆井夏此時再催促老公快去進貨時,老公首先要放下自己現有的工作趕回來,然後還要開車到很遠的郊區拿貨,同時這次進貨的成本還要包括來回的路費以及油費。鬆井夏的機會成本顯然要比池上美裏高。
所以同樣是經營雜貨鋪,也是有賠有賺。
課堂收獲
庫存多了不行,多了就是庫存成本,庫存少了也不行,少了就會產生機會損失。因此研究機會成本很重要,要在貨品快賣完之前就備好庫存以備不時之需,才是明智之舉。所謂“未雨綢繆”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