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致勝之路(1 / 2)

郭嘉從小胸懷大誌,在二十歲時就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天下即將大亂,於是隱居以待時機。最初郭嘉投奔到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袁紹麾下,袁紹也對他極為敬重,並把他作為人才厚禮款待。然而郭嘉卻在我招賢納士之時神秘地離開袁紹,投奔我的帳下。郭嘉可以說是對袁紹和我都有獨到的見解,郭嘉是這麼說的,他說:

“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的這段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一個智慧的人,尤其是一個準備做謀士的人,要能夠善於為自己選擇一個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選錯了,那你這一肚子的學問、知識、謀略,那你就沒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選對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第二層意思,袁紹不是一個好老板,為什麼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麼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就是說他正在洗頭,突然有人通報說有一個人才來了,馬上停止洗頭,把頭發抓住去接見。正在吃飯的時候,有人通報說人才求見,馬上把嘴巴裏的飯吐出來,然後出去接見。洗一次頭他三握發,吃一餐飯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賢若渴。郭嘉說,這個樣子袁紹是學會了,但是沒有學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紹的禮賢下士是靠不住的,何況袁紹本人還有一些什麼毛病,所以袁紹不是好老板。還有第三層意思,郭嘉沒有明說,大家可以猜出來,那就是我是個好老板。

什麼叫知人善任?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這些人是哪方麵的人才,或者那種類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這些人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崔琰和毛玠,他們的特點是什麼呢?作風正派,清正廉明,我就讓他們去主持組織部和幹部部的工作,選拔官員,果然他們兩個選拔推薦上來的那都是德才兼備的。再比方說棗祗和任峻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任勞任怨,我就讓他們去屯田,結果我的屯田製得到了貫徹和落實,使我獲得了豐厚的糧草和經濟基礎。

用人的一般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會用人的人都是這麼做的。但是我這裏有一點特殊,特殊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於我第一他身處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麼呢,人心浮動,人際關係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誠意,用我的話說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這是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我的雙重角色,我這個人用周瑜的話說叫“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當然這個事情我們現在也不能肯定地說那我到底是不是漢賊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我在前期他還是想把漢王朝維護下去的,他後期的個人野心膨脹,變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我也未嚐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名義上是為漢王朝招納人才,實際上它是希望這些人才為他所用。但是這樣一來,他又一個優勢,他也有一個劣勢,就是我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優有劣,優勢是什麼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漢王朝、現任皇帝的名義,以及這個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祿來招攬人才,比劉備比孫權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勢是什麼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來的是為誰服務的,是效忠皇帝的還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這就難免會有猜疑。第三個特點就是我陣營複雜,他這個陣營裏麵有原來東漢王朝的官員,有新招聘和新選拔的官員,有我自己帶出來的人,也有別人陣營裏麵的投靠我、投降我、投奔我的。那麼這些人之間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說對於我來說,信任和誠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環境、在這個條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我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寬容和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