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浩饒有興味的看著李各安排人手,並沒有說什麼,暗自思腑著,到底是貴族精英,自己在後世這個年齡的時候可沒有這麼精靈,知道察言觀色,會注意到這些細節。
唐朝的早點自然沒有現代的早點豐富,油條還沒有出世,餛飩卻有了,不過現在是夏天,卻不適宜,古代人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
張蠻子為敖浩叫的早點是一碗豆漿,一碗“不托”,幾個蒸餅,這都是大眾化的早點,豆漿就不說了,絕對的原汁原味,我們來看下“不托”是什麼。
一碗濃湯,裏麵漂浮這一些拇指大小的麵片,還有幾個稍微大點的倒像是麵疙瘩,這讓敖浩想起自己小時候很喜歡吃的疙瘩麵,把麵粉調成糊狀,倒在漏勺裏麵,在湯鍋上抖上幾抖,麵糊就成雨點樣被抖落在鍋裏,這就是他自己做著吃的疙瘩麵了。
蒸餅,並不是指蒸過的餅,而是饅頭、包子、花卷、燒賣、蒸餃等等的總稱,像敖浩現在吃的就是蒸餃。
早點吃這麼多的食物,這也是敖浩最近才有的,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況且他由於力量和練武的因素,食量比之普通人要大些。
“可惜沒有油條。”敖浩喝著豆漿,有些遺憾道。
“油條是何物,還請賜教。”李各對敖浩的一舉一動都很關注,這句還便被他聽見了,詢問道。
“油條,是一種食物,將發酵過的麵切成條狀,長半尺許,放入油鍋種煎炸,待到表麵金黃酥脆取出,與豆漿同食,美味無比,實在是絕配。”敖浩說的油條指的是現代的油條,可不是古代那種油炸果、油果子,相傳油條最初叫做油炸檜,來曆與宋朝秦檜有關。
李各等人雖然沒見過,更沒吃過,可敖浩說得有模有樣,便留心的記下來,打算回去以後就讓下人給做出來試試。
敖浩本來隻是為了給李各等人解釋,卻正好被來上早點的小二給聽到了,聽到敖浩的話,眼前一亮,油炸的食物也不是不會製作,但似乎沒聽說過這種做法,這處小店是小二父子幾人的生活來源,所謂子承父業,以後少不得要在這個行當裏做一輩子。
這個小二是個機靈人,急忙去到廚下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父親,說是客人想吃點油炸的麵點。
油炸的麵點食物早在北魏之前就有了,《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所以也難不倒小店這位廚師。
發酵好的麵是現成的,用的是做蒸餅的麵團,依著敖浩的法子,切了一個長條,這店家實在,取了能做一個包子的份量,放到油鍋中去炸,等到表麵金黃了才取出,也算是有心了。
“這位客官,小的剛剛不小心聽到了客官的話,還請客官海涵,家父依著客官的方法,炸了一個‘油條’,客官品嚐一下,是不是此物。”小二將炸好的油條呈到敖浩的麵前,希翼的等待敖浩的品論。
這盛上來的“油條”長倒是有半尺多,表麵也是金黃,卻說不上酥脆,典型的沒膨脹起來,與麻花有些相同,隻是沒有麻花那樣扭轉卷曲。
不用吃敖浩也知道這是個失敗品,不過為了表示對勞動者的禮貌和尊重,他還是夾著咬了兩口,皺了皺眉頭,這也太粗了點,裏麵的麵竟然還有沒熟的。
敖浩搖頭道:“油條不是這樣做的,小二,帶我去廚房。”
這個小二本來看到敖浩皺眉就知道失敗了,正麵如考妣,聽到敖浩要去廚房那真是喜出望外,趕緊在前頭領路。
其實哪裏需要人領路,這小店自然麵積自然也小,三兩步就到了廚房,敖浩親自示範製作了一根油條,材料還是那些材料,他隻是把麵條切得小了一點,炸油條的時候是有訣竅的,如果單單一根麵條是很難炸起膨脹的,一定要兩根麵條疊在一起,壓扁,用筷子在中間壓道溝出來,這才是處理好的油條坯子,把油條坯子放進油鍋中,起炸,用筷子不斷的撥動,讓油條在油鍋中翻身,這回炸出來的油條才真的是有模有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