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格物致知(2)(2 / 3)

這就是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常常非常艱難,學術的進展很少有關鍵性的發現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這些學生往往學習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麵臨著具體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要想學到真正的本領,僅僅靠書本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通過實踐,最終達到認知的目的。

“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學術研究中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研究者都應該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和實踐。

四、現代企業的因勢利導

我們說研究學問應該“格物致知”,其實,窮究事物之理不僅僅隻局限在學術上,在其他行業同樣需要這種精神,比如企業經營者,有了這種窮究事理的精神,就能為企業發展鋪平道路。格物者,思考推究之謂也。隻有反複思考推究,才能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終”,才談得上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夠治國平天下者,自然也能管理好企業。企業管理者需要熟通人性,通明事理。熟通人性,即能夠創造一種萬眾一心的氛圍,開辟出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的路徑。通明事理,則是為理解紛紜複雜的事象提供線索,為解決疑難複雜問題指明道路。

1通明事理,擇人任勢

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擇人任勢”,是很精辟的概括。管理者熟通人性是為了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人,通明事理是為了因勢利導,掌握全局。擅長於擇人任勢,正是“格物致知”的一種表現。

第一,辨別市場風險。

一個企業管理者,要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強化素質修煉,而不是隻僅僅要求員工完成任務就完事。這在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可以用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觀點和方法解讀自然和人類社會,那麼,惟有心血、激情和生命,才能用來修煉不斷進取的時代精神。伏爾泰曾警告“誰不具備時代之精神,誰將會經曆時代之所有不幸。”失去這種人生精神,你得到的隻能是恥辱。作為管理者,把握這種人生精神,就有了幹一番事業的責任心;有了這種責任心,就可能發現一條理解人性心理的有效途徑。能夠理解員工心理,就能有效地調動員工積極性,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掘他們的潛力。

在企業管理中,“格物致知”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辨別市場風險。現代企業,在市場上會遭遇太多的險風惡浪。隻有那些善於把握風險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勝出。辨別市場風險,依賴於管理者的社會實踐及辨別能力,需要經過挫折和反複總結才能被心領神會。這是一個成熟的企業家智力和實踐的結晶,它反映出一個企業規避風險的能力,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第二,提高管理水平。

企業管理者要想發展企業,首先必須要會“擇人”。一個企業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崗位,不同的時間,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有的人有治亂的本事,有的人有守成的專長,有的人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有的人有和風細雨的功夫。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時間、適應於哪一個崗位,都需要花費心血籌謀。擇人、用人是一個企業能否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某個員工缺乏榮譽感,不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管理者就應該考慮培養有激情的新人了。一個有活力的企業,任職一定是能上能下的。企業應該常新,一些重要崗位不能隻等現任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才換人。企業不是溫情場所,不能照顧某個人的麵子,因為企業麵對的是市場上嚴酷的競爭,企業講麵子,市場不會講麵子。講麵子的後果隻能是走向滅亡。話又說回來,換人也是一種愛。一個不稱職的人,在那個位子上也不舒服,換下去可能會因此而快樂起來。而且,合理流動有助於保持思維的新鮮和靈動。

企業管理除了“擇人”外,還要“任勢”。所謂“任勢”就是把握企業發展的方向、掌握企業的運行規律。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保證信息的暢通。信息的取得。可以有正式與非正式兩種渠道,正式渠道如各種媒體、互聯網等公共信息媒介;非正式渠道則是通過商業情報人員反饋信息的渠道。但不管從何種渠道得來的信息,都需反複核實其真實性及準確性,因為信息是企業決策的依據;錯誤的信息,必將導致錯誤的決策,那將會使企業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其次,要建立人人參與的管理平台。在以客戶為本的時代,急需建立以客戶為本的工作程序。一線員工處在最前線,他們在接觸客戶的過程中,最能發現問題。如果說,問題的發現者同時也就是責任的發起者;那麼,他的部門主管、各公司總經理、總公司領導班子以及董事長,都轉過來成了響應者。責任發起者轉換,使一線員工真正變成了管理者,而且企業運作受統一的價值判斷左右,均不再聽憑長官意誌的好惡,而自然形成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格局。人人參與的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