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天人合一(1)(2 / 3)

張載說:“性與天道雲者,易而已矣。”他認為性與天道具有同一內容,即是變易。程頤說:“道與性一也。”又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他認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內容即是理,也就是仁義禮智等道德原則。張程都肯定性與天道的同一性,但兩人也有分歧:張載認為天道即是變易,程頤則認為道即是理。

第四,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天人的和諧。

語出《易傳》:“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張載、程頤對這種觀點深表讚賞。

中國古代對於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自然有三種典型性學說:一是莊子的“因任自然”說,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說,三是《易傳》的“天人調諧”說。莊子的觀點是消極的思想,荀子的觀點是積極的思想。自從西方“戡天”的思想傳入中國後,荀子的學說受到高度讚揚。但是,如果一味講“戡天”,也可能造成破壞自然的惡果。事實上,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如果盲目破壞,必然會造成生存環境的嚴重惡化。現代社會人們強調保持生態平衡,是一種非常明智的舉動。《易傳》主張“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是一種全麵的觀點,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順應自然;應調整自然使其符合人類的願望,既不屈服於自然,也不破壞自然,以天人相互協調為理想。值得肯定的是,這種學說確實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老子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時,發現天和人都遵循著同一原則,就是紛紜變化的事物都要回歸到他們的出發點,這是一種永恒現象,所以叫做“常”。認識了常,就能包容一切,處事公平,天下就會歸從,也就能長久。人們隻有依據“天人合一”效法天道,包容萬事萬物,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此外,“天人合一”的思想,還可以從人患疾病時其症狀變化中得到驗證。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體內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致使陰陽失衡。其臨床症狀表現,又與天氣的陰陽消長相關,大多數疾病在上午和白天症狀較輕,而到了下午和晚上,其病症就會加重。原因是上午和白天,人體陽氣增強,又得天之陽氣的幫助,則陽盛陰衰正勝邪,故病症就減輕;而下午和晚上,人體陰氣漸盛,又遭天之陰氣的侵襲,則陰盛陽衰正不勝邪,所以病症加重。另有一些疾病,往往隨著季節性的變化而產生或消失,這也是陰陽轉換,彼去此消的“天人合一”原理。

在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的人類社會早期,人的生活需求簡單,沒有對自然造成侵害,還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開始對自然界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造成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當今世界人與自然已無法處於平衡狀態,突發性的暴風、暴雨、地震、幹旱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給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損失。其主要原因是工業文明的發展,大量的廢物和廢氣的任意排放,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對地表和地下自然資源掠奪性的開發利用,破壞了植被和地殼結構,造成水土嚴重流失;大國搞軍備競賽,無限止進行空中和地下核試驗,破壞了大氣層和地殼的相對穩定結構。這種現狀若繼續下去,“天人合一”的局麵就會被打破,自然的懲罰會愈加劇烈,最終人類必然會失掉自己的家園。

3天人同根,生成法則

“天人合一”,反映的是人與外界自然的關係問題,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主張“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博愛思想,“天人合一”是古代文化的哲學基礎,也是人們認識自然,解剖自然的理論工具。

第一,“天”的涵義。

“天人合一”裏的“天”是什麼意思,“人”又是什麼意思呢?“天”的概念在其產生與發展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但大多充滿了濃厚的迷信色彩,是能夠主宰人類命運的“神”。

老子對天則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裏的“法”是效法、順從的意思,“道”即自然規律。他還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聽任萬物自然生長,對萬物十分寬容。天地就這樣與萬物和諧地生活在一起。老子的“天”是對宇宙及其運行規律最徹底的抽象。老子認為“天”是無限的,是無限小和無限大的統一;又是無始無終的,“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它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觀,它有別於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宇宙。

這個天的概念一直有強大的影響力。但是在中國曆史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最有影響力的始終是雖然已經是宇宙的最高抽象但是仍然帶有某種道德意誌以至目的的天。這就是儒家,特別是宋朝以後的新儒家所發展的“天人合一”學說中所說的“天”。

這個“天”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就是所謂的“自然之天”。他又說過“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這就是所謂“命運之天”,但是孔子又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有人說這是“義理之天”。把這三句話再加上孔子說過的有關“天”的話合起來一看,就可以明顯地看得出,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一個有著道德傾向的天,與人有不可分割的聯係的天。但是,真正開辟了儒家“天人合一”學說的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他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孟子進一步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壽天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此後,《禮記·禮運》也說:“人者天地之心也”。這句話從哲學角度再一次明確了天與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