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家而言,在21世紀應如何發展是當前爭論最多的話題之一,而相應的觀點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種為以忍為上的“韜光養晦”政策,盡可能地避免同世界強國發生一切直接或間接衝突,為實現將來的長遠利益,不惜放棄眼前利益,以保障和平發展的既定方針;另一種觀點則是憑中國的現有實力,不強出頭樹敵,但在自己的眼前和長期利益受到相對嚴重的威脅時,也絕不退縮,不畏強權,在適當的條件下,甚至應主動出擊,用武力顯示自己的軍威和國威。
但不論怎樣,我們都應遵循幾千年的中國式處世智慧,采取和平發展的策略,使我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霸道追求國家權力最大化,對外擴張。王道追求天下大同,和平共處。追求霸道的列強,可以建顯赫帝國,無邊功業,但“城頭變換大王旗”,當年霸主今安在?而追求王道的中國,曆時幾千年,依然屹立在東方。因此,王道是內斂的,而不是外張的;是寬容的,而不是排它的,這也是“韜光養晦”的深層之意。
換言之,“韜光養晦”應是走向王道的姿態,而非走向霸道的掩護。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劉備澆園種菜,其中的“隱忍”與“詭道”,並不能代表“韜光養晦”的全部含義和精神。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王道必須建立在綜合實力雄厚的基礎上,孱弱和落後的“王道”,隻不過是屈辱和挨打的代名詞。王道還必須建立在智慧上,不能像宋襄公那樣,行愚不可及的“仁義”,該出手時不出手,導致國破人亡。
近代中國的曆史就證明了這個道理,百年積弱的中國,差點成為別人的“王道樂土”。而在漢唐之時,中國聲威播於四方,國力之盛也舉世無雙。
2苦煉內功,一鳴驚人
值得注意的是,“韜光養晦”很容易被用來當成怯懦偷安的借口,這些人懶惰懦弱,不思進取,或者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卻也美其名曰“韜光養晦”,有這種錯誤認識的人到後來隻能是虛度光陰,一事無成。
“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後者是事物的最終目的。假若隻“韜光養晦”卻不能有所作為,那麼,人們處心積慮地“韜光養晦”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相反還變成了懶惰懦弱的保護傘,最終有百害而無一益。
“韜光養晦”不僅僅是一種退避之計,也不僅僅是一種掩護,它的精妙之處主要體現在修煉內功,增強內在實力,等待機會突然爆發上。出其不意,讓人防不勝防,讓對方在麻弊、錯覺的狀態下遭受突然打擊。韜光養晦的根本招術就是收緊拳頭打敵人,這樣才會打得更加有力。
總之,“韜光養晦”不僅表現在力量的此長彼消上,更重要的一麵還表現在避實就虛、苦煉內功、忍辱負重、不卑不亢之上,當然,所有這些權宜之計,都是為了有朝一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往往讓人覺得其高深莫測,深藏不露,其實,這也正是“韜光養晦”的奧妙所在。所以,在運用“韜光養晦”之時,不要坐視良機,坐以待斃或慢性自殺,一定要有所作為,有所準備。
四、現代競爭的製勝戰略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和講求實力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神奇變數和高速發展的時代,優勝劣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因此,“韜光養晦”更具有廣泛的前景和實用的價值。盡管千年不變的生存模式已經被打破,高新科技的發展呈現出虛擬的社會生存形態,人們的生存狀態出現多元化和豐富化的趨向,但對於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者來說,“韜光養晦”仍然是製勝的法寶。
1夾縫養晦,左右逢源
“韜光養晦”從傳統意義上講主要是指在強者麵前不露聲色地暗暗積聚實力,等待時機一舉翻盤。因此,真正講究的是實力積聚的艱辛過程和最後結果,而非一時一事的成功。
“韜光養晦”作為一種曆經幾千年和無數人檢驗的中國式智慧,我們必須推陳出新,賦予其新的意義和操作方法,並廣泛地運用到各個方麵,主要包括思維觀念、為人處世、行動策略、生存成功、創業晉升、官道權謀、經營管理等方麵。
比如,現代是講究媒體炒作的年代,我們不要被媒體宣傳衝昏了頭腦,一定要適可而止,一定要積聚真正的實力,用實力說話,而不是搞媒體包裝,這隻能是曇花一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