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韜光養晦(1)(2 / 3)

第一,具有遠大的誌向和挑戰的精神。

“韜光養晦”者都充滿了宏圖大願的抱負,都敢於向強者發起挑戰,隻不過是他認為時機不成熟罷了。這種誌向往往具有很高的價值,才值得他去忍受痛苦和磨難。因此,理想的力量是無窮的,他會用痛苦和磨難不斷鞭策自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其實,大任隻能降給如此的“韜光養晦”者,不會降給一味等待者。

第二,具有變化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

“韜光養晦”者都堅信事物的對立變化性,相信隻要自己努力,就會存在此長彼消的力量變化。用這種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最大的好處就是不至於走進死胡同,也不至於輕易放棄和氣餒,韜光養晦者一般都會總結經驗教訓,克服千難萬苦,努力拚搏,永不放棄,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

第三,具有成功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態。

“韜光養晦”者往往都是寄人籬下,或飽受屈辱,或總遭打壓,或曆經歧視,在此情況下,他們容易產生一種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往往讓人最堅定、最徹底地盼望成功;就好像彈簧一樣,壓力越大,動力就越大,彈性就越強。猶如大海潛流,地底火山,這種心理能夠使人釋放潛在的力量,能夠使人保持良好的奮發心態,否則,就會使人心理窒息或精神崩潰,被殘酷的現實所壓垮,也就無從談起“韜光養晦”了。

第四,具有積極的行動和隱蔽的策略。

“韜光養晦”者都具有清醒的頭腦,能夠保證正確的行動,也隻有保持正確的行動,才能夠生存下來,並在此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實行自己的韜略。當然,這是在隱蔽的狀態下實施的過程,具有非常大的危險性和難度,是對“韜光養晦”者意誌和智慧的考驗。通過有所作為行動的不斷實施和積累,最終達到事物的質變。

第五,具有敏銳的判斷和掌控的能力。

“韜光養晦”者都善於審時度勢,善於待機而動,他們都具有敏銳的判斷力,善於等待機會,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一旦時機成熟,他們要麼東山再起,要麼一鳴驚人。俗話說,隻有笑到最後者才是最燦爛的,“韜光養晦”者一定是最後的大贏家,盡管贏得辛苦或者不易,但絕對是贏得最有價值的,也是最受人推崇的。

總之,“韜光養晦”作為一種上乘的處世智慧,作為一種弱者的暫時庇護策略,一定要玩得高明,要盡量減少成功的成本,早日實現宏圖大願,如果永遠的消耗下去,就會削弱“韜光養晦”者的銳氣,到頭來也許會前功盡棄,功敗垂成,落得一個悲壯的下場。

二、審時度勢的成功利器

“韜光養晦”作為一種充滿高超智慧的處世策略,自有其本質的特征和規律,更有其實施的條件。實施者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麵必須做到高度隱蔽,否則一旦暴露,就會前功盡棄,遭至滅頂之災;另一方麵必須要不斷積蓄力量,審時度勢,待機而動,並一舉成功。否則,“韜光養晦”就沒有實際意義。

1弱勢示弱,強勢避強

人世繁雜,處世艱難。若想在錯綜複雜、變化莫測的社會關係中避禍於身,就需采取“韜光養晦”之計。當然,“韜光養晦”的策略並非可隨意用之,它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首先,當你的存在威脅著某個人的利益,而你又不想讓他知道時;

其次,當他對你心存恐懼,你又必須與他朝夕相處時;

其三,當他害怕失去權力,而你又正好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時。

當你成功地讓實施對象相信你的這種意圖時,你就是一個掌握了“韜光養晦”智慧的人。

如果說弱勢群體為了保護自己有向強勢群體示弱的必要,那麼,強勢群體是否也需要“韜光養晦”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強勢群體大權在握時,位置比較顯眼,受人關注的程度比別人大,所要應付的事情也比較多。這樣,他就必然會把許多精力分散在與人周旋、應付上。一個人如果沒有安靜思考和學習的時間,長期處在顯眼的位置,表麵看似瀟灑自如,風光無限,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識、智慧,都會受到虧損!這就要求處在領導位置的人,避開眾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降低自己的格調,隱藏過露的鋒芒。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助於強勢者修身養性、恢複精力;有助於其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靈魂的力量。所以,強勢群體也常常會運用“韜光養晦”這種生存智慧。隻不過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運用“韜光養晦”的手段和目的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