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韜光養晦(1)(1 / 3)

“韜光養晦”可謂是中國式叢林生存法則中由弱到強的經典處世智慧,在觀念上采取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在行動上采取苦煉內功與突然爆發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效果。這種為人處世策略主要表現在進與退、露與隱、強與弱、攻與守、勝與敗、穩與險、利與弊、得與失、大與小等對立因素時機的權衡掌握之上,堅信事物的變化性,創造條件讓事物的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其核心目的是積聚力量,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時機而後發製人,一舉成功。

一、高深莫測的叢林法則

“韜光養晦”這種處世策略是人類社會競爭的產物,更是人類曆史演繹的潛規則。該規則使得人類社會在矛盾狀態中不斷發展變化,不斷追趕超越,不斷創造著個人的成功,也創造著曆史的輝煌。

1才略斂藏,待機而動

“韜晦”一詞最早出自於《舊唐書·宣宗紀》,原文是:

“曆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嚐有言。”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

“自顧年老長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的大意是說為人要隱藏才能,不使之外露。

“韜光養晦”之“韜光”是指收斂自己的鋒芒,“養晦”是指隱藏自己的行跡。它和低調做人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經典的中國式智慧,也是一種逆境的終極智謀。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處在一種競爭狀態,為了維續生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在自然界中,當相對弱小的動物受到強大對手的攻擊時,它往往會以假死來蒙騙敵人,保護自己。同樣,“韜光養晦”也是一種類似假死的行為,人類社會和動物界一樣處在競爭的狀態,由於人比動物更聰明,這種競爭也就更加複雜和殘酷!

每當這種生存競爭經曆過一次較大的動蕩之後,社會便走向有序化和規範化,社會或者國家的組織秩序、尊卑貴賤便會確立下來,按理說,至此天下就該太平無事了,可是,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這種生存競爭的延續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因為擔心他人覬覦自己的權力、把自己推下台,故時時充滿恐懼、沒有安全感!他們警惕四周的人,害怕別人對自己構成威脅!如果他發現目標,便會毫不留情地斬盡殺絕,甚至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會放過一個。

隨著時代的發展,“韜光養晦”以其高深莫測和深謀遠慮的為人處世策略,逐漸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商業等各種社會生活中。

2示弱非弱,逆境生存

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韜光養晦”典故,出自於《三國演義》。其名就叫“青梅煮酒論英雄”。

曹操自謂當世英雄,然而又擔心劉備日後與之相爭,故對劉備警戒三分,但平時沒有表現出來。可是酒後吐真言,不覺順口說出。劉備在此期間一直小心謹慎,如今卻被曹操一語道破,心中哪能不驚?於是,筷子不覺滑落地上。為什麼曹操把劉備視為英雄,劉備便舉止失措呢?原因是劉備雖投靠曹操,卻始終不甘寄人籬下,總想東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機敏,怎會對劉備的失態不生疑心?於是,劉備乘雷聲大作,從容俯下身子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虧此一語隨機應變,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態行為掩飾過去,又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淡淡一語,妙在有意無意之間,竟把曹操也瞞過去了。劉備隨機應變,借雷聲巧妙掩飾自己的失態,使曹操對他未起疑心,真是機警敏銳過人。其實是示弱非弱,逆境生存。

曹操是一個極其多疑而又沒有安全感的人,為了防止別人暗殺自己,他連給他蓋被的侍衛也殺了,殺人後他給自己找的借口是:“吾夢中好殺人!”可見,在古代與帝王權貴相處之險,古書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說,沒有親自經曆,真是很難想象。由於帝王權貴缺乏安全感,生性多疑,常好殺人,其身邊相對弱小的群體為了保護自己,“韜光養晦”這種生存智慧就應運而生了。

3高超處世,贏家策略

運用“韜光養晦”的處世策略是一個係統的行動實施過程,隻有具備了一定的先決條件,方可保證成功地實施和最後地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