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方圓之道(1)(2 / 3)

第一,以屈求伸。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能夠戰勝別人,隻能說明你有力氣;但能夠戰勝自己,則說明你有智慧。

現代社會,到處都充滿著競爭,也存在著欺騙。人們往往感到迷惑不解,膽小者躲避,愚魯者輕生。其實,每個人都想在社會上站住腳,然而有些人往往又對現實甚為不滿。這種生存方式如果不好好處理就會被現實社會所淘汰。也就是說,不能戰勝自己,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有一種人,抱負遠大,敢於九死不悔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這些人中固然有一些成功者,但敗陣者也為數不少。那麼,這些勇敢的追求者失敗的原因在哪裏呢?

並不是他們不聰明,也不是他們缺少勇氣,甚至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他們都做到了,但最終卻一無所獲。他們失敗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關鍵性的技能,這些技能人人都能學得會,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把這點技能學得精,做得妙,卻要下一番功夫去仔細研磨。

這技能就是方圓之道。

有人把方圓之道理解成圓滑,這是不正確的。它的真正涵義是能屈能伸,能進能退,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就像韓信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如果他們隻逞匹夫之勇,韓信一怒之下殺了屠夫,越王義正辭嚴怒斥吳王,其結果怨氣倒是出了,也泄了一時之憤,但自己的理想抱負卻會就此斷送。反觀韓信與勾踐的人生軌跡,一個以屈求伸,忍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一個以屈求伸,忍為奴之恥,終成一代霸主。這就是“方圓之道”的魔力。

第二,先予後取。

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大。隻想別人給予自己,那麼“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正所謂,“若將取之,必先予之”。先予以收其心,其心歸之,取則易得。

第三,先公後私。

人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有自己的目的。每一個人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圈圈地套開去,隨著人際關係的越來越廣,套開的圈也就越來越大,這樣,人們的社交範圍也就漸漸形成。

父母生我養我,乃至親;兄弟與我一母同胞,乃至密。父母兄弟,是人降生後最早的人際關係圈,他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因此,人們常常把父母兄弟看作是與自己關係最近的人。

但是,由於人們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私心,這種私心發展到極端,就會不可避免地做出損害他人的事來,越自私往往損害的人就越多,有時甚至連自己的親朋好友父母兄弟也在所難免。

正確處理私與公的關係,也就是正確看待遠與近,大與小的問題。人人都有私心,但人與人的私心有著智慧與愚蠢的區別。愚蠢之人隻顧自己之私,不看眾人之私,最終引起眾人的反感,隻能落得個千夫所指。智慧之人不僅見得到自己的私心,也見得到別人的私心,他會千方百計地為眾人謀求利益,他的自私眼光更為闊大。眾人得到滿足後,自然會稱道於他,他自然會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份,這種先公後私是我們應該推崇的方圓之道。

第四,靈活處世。

方圓之道既不提倡鋒芒畢露,也不主張過分軟弱。太“方”則棱角外露;太“圓”則圓滑無力,都不是方圓之道的處世作風。所謂方圓之道,就是要把“方”和“圓”進行有機的結合,靈活應用。厚此薄彼,或者厚彼薄此,都會導致人生的失誤。處世靈活,順勢而為是建功立業的關鍵法則,也就是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如果太過於循規蹈距,墨守成規,就無法在這個變化無常的社會中立足。

第五,推己及人。

無論幹什麼事情,人們如果能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坦誠;少一些貪婪,多一點仁愛;那麼,展現在你麵前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多一些坦途,少一些波折。

很多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這樣的人,內心不免有成見,古人常常講究換眼鏡的藝術。如果你也能換一副眼鏡觀察世界,你一定會產生一種全新的感覺。其實這種做法那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能夠正確理解自己,就一定能夠正確看待別人。春秋時,鄭莊公因母助弟奪其王位,就將其母放逐潁城,而且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後鄭國大夫穎考叔以己之孝感動了鄭莊公,最終促使鄭莊公母子二人相見於“黃泉”。

鄭莊公被穎考叔的孝心所感動,推己及人對他母親的態度也漸漸起了變化,於是便摘了原來的眼鏡,並大發感慨之詞“爾有母遺,繄我獨無”。與原來的“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形成鮮明的對比。鄭莊公的方圓處世之道,可謂爐火純青。早期他的權位受到威脅時,他果斷起兵,打敗了威脅他王位的人,哪怕是母親,弟弟也絕不手軟。天下平定後,雖然受益於穎考叔的點化,方得以與母親享受天倫之樂,但畢竟天良未泯,母子情深。為不違背誓言,鄭莊公挖洞從地下去見母親,成就了人倫之情。

第六,忍辱負重。

方圓之道不僅是一門處世哲學,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武器。比如說,當敵人對你開槍射擊時,你還揮舞著大刀長矛去拚命,那顯然是在冒險。在這種時候,隻有保存自己,忍辱負重,增強實力,等待良機,才能消滅敵人。這就是方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