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剛健有為(4)(2 / 3)

明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於謙曾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詩篇大義凜然,充滿浩然正氣。然而這樣一個傑出的人物,最後竟然含冤被害而死,令人感慨良深。

土木之變使明英宗淪為瓦刺軍隊的階下囚,整座京城危在旦夕,緊急關頭,掌管兵部的於謙挺身而出,排除各種幹擾,率領各方力量,頑強戰鬥,擊退了入侵的瓦刺軍,並同文武大臣一起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本想要挾明朝的瓦刺部族首領見到這種情景,被迫放歸英宗。

在打敗瓦刺軍、擁立朱祁鈺稱帝上,於謙功不可沒,但他在處理與同僚的關係上卻顯得過分剛直,缺乏圓融,最後導致了同僚的嫉恨。

武將石亨掌管著京師駐軍的兵權,一開始雖因與瓦刺軍作戰遭敗而被貶,但不久在於謙的保薦下,又官複原職,並在於謙的領導下,扭轉敗局,立下大功,被封為侯。如此優厚的封賜使石亨受寵若驚,為了表達對於謙的知遇之恩,他向皇帝請求封賞於謙的兒子於冕。未曾想到的是,於謙在朝廷上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還指責他詢私。石亨一片好心換來了於謙的責罵,為此二人關係破裂,積怨日深。

由於處理事情過分正直,不給人麵子,於謙得罪了本可以不得罪的人。就這樣,文臣武將、內宮外廷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倒謙”勢力。他們趁景帝病重之際,猝然發動宮廷政變,奪門成功,把老皇帝英宗又送上了皇帝的位子,而於謙則為自己的剛性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天地無極限,世事無窮盡,事無常準,人無定法,隻有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方可隨物而轉,隨事而變。若於謙以中庸中和之性行事,多考慮事物背後的潛規則,或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2時中行中,前程坦途

中國著名的清朝大商人胡雪岩便深悟中庸之道,他生前名滿天下,廣結人緣。他先後通過相助王有齡和左宗棠,逐步擴展了自己的事業,並最終成為名動一時的“紅頂商人”。

從表麵上看,胡雪岩的暴富與官場的王有齡和左宗棠有直接關係,當然這也不可否認;但實質上,他的暴富卻是與他的為人處世之道分不開的,請看下麵事例:

胡雪岩在告訴信和錢莊的張老板自己也要開個錢莊時,張老板雖然嘴裏答應,但聲音中明顯帶有做作成份。為什麼呢?因為在胡雪岩幫王有齡辦漕米這件事上,信和錢莊之所以全力墊款幫忙,就是想拉上海運局這個大客戶,現在胡雪岩要開錢莊,他自然會擔心丟掉海運局的生意。為了消除張老板的疑慮,胡雪岩明確表態,他不會搶海運局的生意,而是另找門路。

既然胡雪岩的錢莊不和自己的信和搶生意,信和錢莊不是多了一個對手,而是多了一個夥伴,張老板自然疑慮頓消,轉而真心實意支持阜康錢莊。在胡雪岩以後的經商生涯中,信和錢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這都要歸功於他當初沒有搶了信和生意的那份情誼。

我們從以上事件上,看到了胡雪岩運用“中庸”之道的純熟技巧。在對待同行上,他奉行的是不走偏鋒和“時中”的“中庸”路線,有錢大家賺,不搞壟斷,不用極端手段,這樣做,他雖然表麵上損失了少許利益,卻贏得了眾人的尊重,也為他日後的經營趟出了一條無礙無阻的前程坦途。

3曲解中庸,誤人害事

在社會上,有些人由於對“中庸”的無知,存在著曲解、誤解“中庸”的現象。他們認為,“中庸”就是“無原則”、“和稀泥”、“平庸”、“沒思想”、“折中主義”之類的意思。甚至有人認為它嚴重阻礙了我國各行各業拔尖人才的成長,嚴重影響了我國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創新發展,等等。

其實,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宏大氣魄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偉大思想。

“中庸”被賦予“不講原則”的意義是建立在為批孔而曲解其原意基礎之上的。現在很多人非常善於以蔑視的口吻批判“孔孟之道”而顯示其思想的先進性,然而,他們對“孔孟之道”的認識,又完全依靠道聽途說而來,全不去研讀孔、孟的著作,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是無數不求甚解者的通病。

不可否認,“中庸”也有其消極的一麵,但它是以某些人的認識偏差和性格缺陷決定的。“中庸”的消極影響會使有的人產生做事隨大流,遇事不置可否的第三種選擇。有人因此而變得騎牆善變、冷漠殘酷;有人則不即不離,不冷不熱。中國的知識分子多半是以出世的心態幹入世的事業,雙腳跨在塵世的門檻上,稍有風吹草動馬上收回前腳,全身而退;如果仕途通達,則趕緊邁出後腿,作“春風得意馬蹄急”狀。隱忍和濟世同行,像隻狐狸心事重重地張望著世界,像隻蝸牛心驚膽戰地用觸角探索著前程。這種心態,也的確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程。

此外,有些人還在管理上片麵運用“中庸之道”。但是,管理上的“中庸之道”,害處頗多。其一,管理上的“中庸”,讓嚴格執行管理製度成了空話,還將會使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逐漸演變成“隱患”,危害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甚至毀掉企業的前程。其二,管理上的“中庸”,會讓管理先進的單位得不到相應的褒獎,管理落後的單位得不到相應的處罰,從而喪失了管理上倡導的激勵競爭機製的作用,漸漸導致企業業績下滑,終至管理格局崩潰。其三,管理上的“中庸”,會嚴重削弱基層管理者的激情與改變現狀的幹勁,使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成為“紙上談兵”,管理思維陷入舉步維艱的不利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