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地,是陰陽相交的一個整體,所以,《周易》一方麵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人們效法天道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另一方麵又提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要人們效法地道的胸懷博大、柔順恬靜。在宇宙萬物創始與生長的過程中,人們常說“天生地養”、“天覆地載”,實際上是“天地合而萬物生。”如果說,天的法則是剛健有為、生生不息,大地的法則則是安祥純正、陰柔順從。大地養育萬物,有如慈母;包容一切,好比海納百川。君子也應該效法大地的這種精神,一方麵要像慈母對待子女一樣,為政以德,施政以仁,對人民的關懷要無微不至;另一方麵又要像大地和海洋那樣,虛懷若穀,無所不容:既要容納和團結擁護自己的人,也要努力容納和團結反對過自己的人,包括要用大度寬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敵人;要努力學習和吸取別人的優點與長處,也要正確對待別人的缺點與錯誤。要用博大的胸懷和寬厚的德性來包容萬物。
《周易》宣揚和傳承孔子的主張,提倡剛健有為、知難而進,同時要求剛柔並濟,厚德載物。孔子對自己、對學生包括對所有的“君子”都是要求奮發有為。他反複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學說;他不辭勞苦,周遊列國,有時還斷食絕糧,“累累若喪家之犬”。他強調一個人應有遠大的誌向,並努力為實現自己的誌向而奮鬥。《周易》發揚了孔子這種剛健自強的精神,主張君子要“終日乾乾”,“日新其德”,要“進德修業”,還要“見幾而作”。總之,每個人都應該剛健有為、積極進取,以自己堅持不懈的追求賦予生命以永恒的意義,從而真正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周易》還對如何處理剛與柔之間的關係作了充分闡釋:大自然在其發展過程中,有時剛健有為,積極向上,如旭日之東升,春天之繁榮,呈現出朝氣蓬勃的無限生機;有時又柔順恬靜,休養生息,有如大地之平靜,冬日之沉寂,顯示出雍容厚重、德合無疆的博大胸懷。人們也應該效法天地這種動靜有時、剛柔並濟的運行規律,一方麵要有陽剛之氣,要剛健有為,拚搏進取;另一方麵也要有陰柔之德,柔順之美,這樣剛柔相濟,才能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3矢誌不渝,堅韌不拔
作為中國文化的傳統內容之一,剛健有為的思想也是廣為世人稱頌的中國式大智慧。它是人們處理天人關係和各種人際關係的總原則,是中國人積極人生態度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剛健有為”的核心思想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矢誌不渝的氣節。
孔子十分推崇“剛”的品德,他說:“剛毅木訥近仁。”剛毅指人要有堅定不移的立場,臨大節不奪誌的品德。《論語·子罕》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秦代的《呂氏春秋·呂覽》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寫到:“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明於謙在《石灰吟》中寫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這種精神貫穿中國文化史,才有蘇武出使匈奴,北海牧羊十年不變節的感人故事;才有玄奘西遊取經,曆經十四年坎坷的傳奇;才有戊戌六君子舍身取義,引頸就戮的悲歌……“剛健有為”的傳統思想,造就了一批批品德高潔、視死如歸的千古英雄人物,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生命壯歌。
孔子認為,為了實行仁德,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決不能苟且偷生。他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他始終堅持“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人生準則,決不與黑暗統治同流合汙,因而成為後世堅持獨立人格、保持自尊自重高尚氣節的榜樣。極力推崇孔子思想的孟子則明確表示:生和死,二者不可兼得,應“舍生而取義”。他認為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應該有不為物質利益或暴力所誘惑、所屈服的頂天立地的精神。在國家多事之秋,或奸臣當道之時,無數忠臣良將表現出中華兒女的崇高氣節,屈原“雖九死猶未悔”的一身正氣;嶽飛“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氣;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倔強,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傲;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執著等等,為一代代中國人樹立了不朽的豐碑,成為人們萬世景仰並學習的楷模。
第二,肩負曆史重任。
孔子認為,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割的,有誌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曆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的弟子曾參提倡知識分子要“弘毅”,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說知識分子要有擔當道義、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這種精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不同領域都有高度體現。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胸懷;關漢卿在《竇娥冤》中為民請命的膽識;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視死如歸的氣概;林則徐“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誌向等等,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為國分憂、憂國憂民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