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內聖外王(2)(2 / 3)

仁義是為人的基本品德,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隻有謹守仁義,才能真正從深層去獲取人心、求得主客雙方相合。隻有自己以仁義相向,對方才會真心相隨。

2慎獨其身,拙誠守信

《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內聖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動,警惕是否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沒有看到,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獨”是“內聖”的重要修煉方法,人生在世,如果能獨善其身,不允許有任何邪惡的念頭萌生,就能防微杜漸,逐漸養成高尚的品質。

在大千世界,惟有真正“內聖”的人才能獲得成功,惟倔強至誠才能收到實效。取巧和虛偽固然可以占得一時的便宜,但終究是要失敗的。西漢丞相丙吉就因為“內聖外王”而成就了一生的事業。

漢武帝末年,在朝廷內發生了“巫蠱之禍”,禍及後宮衛太子。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衛太子全家及其黨羽。衛太子被迫自殺,全家被抄斬,丙吉在奉詔查獄時,發現了衛太子的孫子,於是他就讓有奶的女囚犯暗中輪流來喂養這個嬰兒。不久後,他又派人將他給取名劉病已的小皇曾孫送到他的外婆家,使劉病已順利長大成人。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可是漢昭帝在位時間不長,二十一歲就死了。漢昭帝無子,大將軍霍光讓丙吉迎昌邑王賀即位。賀即位沒過多久因為行為荒淫無度而被廢除,丙吉便向霍光推薦立劉病已為太子,繼承帝位。這個從小在獄中長大的孩子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中興之主漢宣帝。

按常理來說,丙吉對漢宣帝應該算是有再造之恩,這時候正是邀功行賞的最好機會。但丙吉為人仁厚,對皇曾孫的遭遇絕口不提,所以朝廷中沒什麼人知道他的功勞。漢宣帝即位後,對國家進行了一係列的治理,起用賢臣,卻並沒有怎麼重用丙吉,隻給他封了一個“關內侯”的爵位。盡管如此,丙吉依然毫無怨言地為國事盡心盡力。

直到公元前66年,一位當年在獄中照顧過宣帝的宮女邀功,問及丙吉,丙吉才將當年漢宣帝在獄中的經曆和真相說了出來,漢宣帝這才知道丙吉在自己危難之時的救命之恩。於是,下令封丙吉為博陽侯,邑三千戶,升任丞相。

厚德可載物,拙誠可信人。丙吉的這種忠誠樸素的真情感動了宣帝,也感動了大眾,從而成就了他自己的人生。

3正身嚴己,不令而行

《論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隻要自己的行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會遵從;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那麼無論製定什麼政策規章,部下也不會遵從。

這句話是孔子對為政者的鞭策和警示,實際上也是對“內聖外王”的另一種詮釋。修身立德者,不怒而威,胡作非為者,既使暴跳如雷,別人也不怕你。唐太宗在治理國家時,就十分注意德性的修養。

他說過:“身為國君,必須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為念。壓榨人民而自己卻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其實就像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樣,雖然吃飽了,但是身體也糟蹋了。作為一個國君,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姿態。迄今為止,尚未聽說直立的身體會映出彎曲的影子,也沒聽說過內聖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會胡作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