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帶領一群以色列人出走埃及,在出征途中,摩西相當勞累,後來,摩西的嶽父提出建議,要他改變花太多的時間去管理太多人的問題。要他從百姓中挑選出能人來,然後千人一長,百人一長,50人一長和10人一長地進行組織,隻要他管大事,小事則由那些千人長、百人長或50人長、10人長自己審理。摩西聽從了嶽父的建議,才把自己從繁瑣的人事管理中解放出來。
第三,協調組織間的關係。
組織有效協同依賴多級管理者作出努力,如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素質,搞好組織成員之間的關係,訂立規章製度等。
一個好的組織,就在於要使人們在這個組織中的位置和相互關係處於最佳狀態,使人們在行動中彼此協調和諧。
二、優化先進的管理手段
“治眾如治寡”是通過借力來實現的,借力就是借組織之力,借組織的負責人之力。這就為管理者提出了一個用人的問題,各級組織用的人隻有具備一定的素質,組織效能才能發揮出來,治眾如治寡的目的才能實現。
1層次分明,管理協調
《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兵書,而且還是一本管理經典。孫子把軍隊劃分為“軍、旅、卒、伍”,實際上就是劃分出管理的層次,同時確定了管理的幅度。《孫子兵法》中說:“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這裏的“分數”是指組織;“形名”是指通訊、指揮的工具,如旌旗的信號、戰鼓的聲音等。“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意思是說,管理大部隊同管理小部隊一樣,這屬於軍隊的組織編製問題。“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意思是說,指揮大軍如同指揮小部隊一樣,這屬於通信聯絡問題。把這兩句內容作一前一後說是有道理的。先有組織問題,後才有通訊聯係等問題。其實,“治眾如治寡”和“鬥眾如鬥寡”的含義區別不大,都是說治理、指揮大部隊如同治理、指揮小部隊一樣。孫子的話,內含著組織學的一些基本思想。
組織的產生,是因為有了確立的目標,但有了組織就需要處理好協調問題,《吳子·治兵》記載,在打仗中,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主等,就是人與物的組織和結合問題,同時也內含著物與物、組織與結合的問題,比如矛戟與弓弩結合。
一個協調的組織能產生巨大的合力,這是毋庸置疑的。當然,這裏麵還有一個管理的問題,即人群的分工與合作。分工與合作合理,就能達到預定的目標。反之,則會一事無成。
2係統戰略,思想完備
孫子對戰爭的係統性戰略思想有如下內容:
第一,戰略的基本條件和原則。
孫子的如下論斷:“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明確提出了“分數”、“形名”、“奇正”、“虛實”等戰略領域的基本範疇,為人們進行戰略規劃及戰略決策指明了方向。
相對於企業管理而言,“分數”是指企業組織的管理體製和市場的運作模式;“形名”是指指揮控製、監控體製;“奇正”是指出奇製勝;“虛實”是指以虛擊實。“分數”和“形名”指出了戰略達成的基本條件,“奇正”和“虛實”指出了戰略達成的最基本的競爭原則。戰略達成的基本條件是企業賴以存在的基礎,隻有生存才能談得上發展,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戰略,隻有發展到一定規模又迫切希望在現有的基礎上邁上一個新台階的企業,才會將企業的未來戰略提上議事日程。對這種企業來說,企業的管理體製和市場的運作模式是對未來規劃必須考慮的問題;企業對沒有把握做或沒有實力做的事情不可強力而為。
鑒於上述原因,當我們已經確定要達成某個戰略目標時,頭腦一定不能過於簡單,我們應把整體戰略的基本條件和基本競爭原則全部考慮進去。即我們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否具備一切硬件或軟件條件,我們企業內部的管理機製是否健全,市場運作模式是否能支撐整個目標戰略的分解,有無一套適合於本企業的監控和反饋流程,執行能力是否強大等等。假若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假若我們管理和指揮一個企業就像管理一個人,那麼,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隻要我們有恒心,不氣餒,就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第二,戰略“五事”。
孫子說:“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麵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意思是說能否達成戰略目標,隻要從自身和競爭對手五個方麵對比就可以知道,“道”就是政治;“天”就是天時;“地”就是地利;“將”就是將領;“法”就是法治。
孫子所謂的“道”,我們可以理解為現代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反映了一個企業的精神風貌,當企業創造了一個組織和群體的時候就創造了文化。而文化又決定了組織和群體的價值觀以及在此價值觀之下的組織行為。企業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個人與團隊或者企業擁有共同的發展目標,而此目標不僅反映了民眾的物質需求,也反映了精神方麵的追求,它還可以通過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理想將企業的員工結成生死與共的一個整體,從而通過時間和力量的轉換,改變自己的劣勢地位,達到自己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