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無為而治(1)(1 / 3)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治理國家應該遵循自然規律,不可逆自然行事;統治者不去幹涉、管理人民的生活,老百姓自然而然地就會生活幸福。老子的無為思想影響深遠,到現在仍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要求管理者學會放權,不要幹涉下屬的自主經營,以一種寬鬆和諧的管理環境,讓下屬充分展現自我,發揮才,最終以下屬的“有為”襯托管理者的“無為”,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一、震古爍今的管理智慧

“無為而治”是一種超級管理智慧,其精髓是:管理應當順應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不隨意妄行,不逆自然規律強為。當然“無為而治”也不是放任自流,一無所為,而是以一種最小的領導代價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1道法自然,反對人為

作為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玄奧深邃,其傾畢生精力所著的《老子》(亦稱《道德經》)一書,通篇隻有5000言,卻字字珠璣,句句鑠金,2000多年來,它像一盞智慧的明燈,劃破了曆史的黑暗,照亮了人們的行程。通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老子》洋洋數千言的理論,其精髓卻隻有四個字——“無為而治”。

在這部書裏,老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論邏輯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反對人為——抨擊禮治和法治。這個理論邏輯的核心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是為了論證“無為而治”,反對人為、抨擊禮治和法治,是“無為而治”的必然結論。

老子認為,“無為”是一種最好的治國之法。他寫道:

“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無為”作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十分深遠的影響。

“無為”從字義上解釋,是指無所作為,什麼也不做,坐享其成。但老子卻把它引申為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都要服從自然法則,即聽從“天之道”。老子告訴人們,服從“天之道”的思想、行為,就是“無為”;違背“天之道”(即遵從“人之道”)的思想、行為就是“有為”。儒家的“禮治”和法家的“法治”就是當時突出的“有為”表現。也就是說,“天之道”就像一杆秤、一把尺、一個標準,符合者就是“無為”,不符合者就是“有為”。由此可見,“無為”與“有為”之分,不是不作為與作為之分,而是符合不符合自然法則之分。

漢初黃老學派的代表作《淮南子》曾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無為”與“有為”。有兩個人去牽牛,一個是幼嫩稚弱的小孩,一個是力大無比的壯年。小孩牽牛時牽的是牛鼻子,牛就乖乖地跟他走了;壯年牽牛時牽的是牛尾巴,牛怎麼也不跟他走。小孩的行為便是“無為”,壯年的行為便是“有為”。

2人事天事,無為乃治

《老子》的思想蘊含著十分深刻的哲理。首先,《老子》認為“人事”與“天事”要一致,治理社會不隻是人間局部之事,而應放到大自然中去考察。《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自然是一個整體,應遵循統一的“道”。這種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有巨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合”觀、“和諧”觀與《老子》思想具有密切的聯係。其次,“天之道”實際上是《老子》主張的法上之法,是道家之“自然法”。《老子》潛在的意思是說人間統治者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不能為所欲為,恣意橫行,而是應該接受“天之道”的約束,順應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用“無為”來治理國家。

《老子》的“無為”學說,依據的是其“柔弱勝剛強”的哲學原理。老子從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中觀察到,柔弱的事物卻具有堅韌的生命力,而堅強的事物卻極易夭折;柔弱與剛強相比,柔弱處於優勢。《老子》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告訴人們,“柔弱勝剛強”最典型地表現在水的性能上。水看起來是柔弱的,但它可以衝決一切比它堅強的東西。老子說,水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老子》極其推崇水。

根據這種原理,《老子》主張人們在生活中也應該以柔待剛:“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人們要追求“全”、“直”、“盈”、“新”、“得”,就應當通過“曲”、“枉”、“窪”、“敝”、“少”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以“全”求“全”,以“直”求“直”,以“盈”求“盈”,以“新”求“新”,以“得”求“得”,就不可能達到目的。

老子還說,真正有德的人是自以為無德的,自以為有德的人恰恰是無德之人。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以“柔弱勝剛強”論證“無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它看到了柔弱與剛強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性。“柔弱勝剛強”反應了大自然的普遍規律,因而使“無為而治”更具說服力。

3無為行世,管理實踐

“蕭規曹隨”是我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典故。這個典故通過漢丞相曹參的親身經曆道出了“為”和“不為”的真諦,它十分明確地指出了作為一個管理者“為”和“不為”的界限,讀後使人有一種豁然貫通、眼前一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