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起(1 / 2)

歸餘

章節一:起(於2013.3.32)

丁山之所以叫丁山,是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家門口有一座大山。父親丁蕤揚希望他能像山一樣茁壯成長,這後來也成為了丁山少年時期最大的疑惑之一。

小丁山時常坐在門口思考,這大山不曾移動,不得增減,不能哭笑,自己都和飯桌一般高了,大山還是當年的大山,自己為何要像它一般“茁壯成長”,若隻是茁壯,那還是欣然的。

還有一個疑惑,丁山憋了兩年終於忍不住要說給丁蕤揚聽。丁蕤揚的名字是從前村頭一個老秀才給取的,老秀才自詡滿腹經綸卻取不得一個功名,很是失意,好不容易來個求名兒的,自要賣弄一番。來回踱了一個時辰來一句“寒天待玉蕤,揚眉奈何天,就叫蕤揚吧”。這大抵是把自己的一生給感歎了進去,唏噓之餘,忽覺蕤揚二字清穎文雅,很適合作為自己的字,這小兒幹幹瘦瘦,不如取個二壯補補型,或者取玉眉予之,又想玉眉可作為筆名,也舍不得。一來二去好不容易準備賜名三蛋,丁蕤揚已經叫丁蕤揚了。雖然之後丁蕤揚也未走上文學之路,但種的糧食顆顆飽滿,倒也不算辜負了這名兒。

丁山怯怯的走到正在啃饅頭的父親身邊,鼓起勇氣問道:“為何別人家都是背山麵水,咱家卻是開門見山?”丁父愕然,這混小子會用成語了!隨後又頓悟,這些年回家總得繞路原來是這般原因。但他是屬鴨子的,立刻反應道:“開門見山是形容咱家都是性情中人,說話做事不拐彎抹角”。丁山頓時為自己不能理解父親的深意感到慚愧。過了幾日,丁蕤揚為了走路不用“拐彎抹腳”在屋後也開了一道門,當然這次也有解釋“氣順則心明”,丁山又開始為自己的膚淺羞愧不已。

自打丁山家開了後門,他放在“山門”的凳子就常常挪到“阿門”,他是這麼稱呼的,很多在山門看不到的景象在阿門會一一上演,在阿門想不透的問題到了山門就自有感悟。本來阿之為空,色之為塵,但丁山還小,涉世未深,他認為色比空更難琢磨,便舍了這個字,以阿門來理解他所看到的世界。當然,這與此字的普遍含義也有些許關係,總不見得要告訴老爹,今天我在色門口又看到隔壁的呆妮子玩了一個上午的手指頭吧。

丁山很喜歡看和思考,也喜歡和藥鋪家的小鮑說話,小鮑本不叫小鮑,但是丁山硬要叫她龍兒,想到龍鱗的密集程度,小鮑幹嘔了好多次,“那我就叫你小鮑吧”丁山終於定了一個她同意的名字,丁山不知道小鮑是有多麼的喜歡被叫做小鮑。還好,她沒有被喚作龍兒,因為再有幾百年會有一個姓査的老先生告訴大家,龍兒一定得有一個斷臂過兒才最完美。

小鮑很勤奮,平日裏會幫老爹打包配好的藥材,偷看老爹給人診病,空閑的時候就拿著方子對著醫書開始琢磨。有時候她會去找丁山說話,她很好奇為什麼對麵的屋子會沒有門,又突然有了一道門,為什麼每天那屋裏的呆小子都拿了板凳坐在門口,但又感覺他的眼神又不像在發呆。他是不是在聽,是不是在看呢?於是小鮑開始上前搭話。幾次以後小鮑知道他叫丁山,他很喜歡聽自己給他說和醫術有關的傳奇故事,有時候小鮑還會胡謅幾個,她問丁山相不相信有神仙,她說存神修養比練金丹好上百倍,丁山不說話,可是她知道,丁山會相信的。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久,具體多久小鮑不記得了,但是當丁山連著幾日沒有出現在家門口的時候,她開始慌了,他怎麼不見了,他去哪裏了,原來他們認識的時間已經足夠形成習慣了啊,那麼,也會習慣不跟丁山說話的日子吧!一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