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婆子,“我猜會不會是李家那個小寡婦?前陣子我可是瞧她跟你家三小走得很近呢,別一不小心抓到了自家人頭上。”

馬嬸‘呸’道,“那個臭不要臉的賤蹄子,也不看看自己是個什麼破爛貨,我家三小要是看上她,我給腿打斷!”

張婆子連忙拉了她一下,“噓,你小聲點,別驚動了野鴛鴦。”

馬嬸已經擼起袖子一副要抓奸的架勢直往玉米地裏衝,“讓我抓到那個騷蹄子一定撕了她的狐狸臉,反正也是個不要臉的東西!”

張婆子幸災樂禍地跟在後頭。

馬嬸罵罵咧咧,兩人的聲音順著風刮進陸月嬌耳中,她的臉色微微發白,當年她跟秦遠方被人撞破,她隻當是巧合,並沒有深想,現在看來事情不簡單。

張婆子口中的‘王知青’並沒有指名道姓,知青點有好幾個姓王的,其中就有她的好閨蜜王春香。

王春香是跟陸月嬌一批下放到東河村的知青,她們是初中同學,王春香家境一般,上頭有哥哥姐姐下頭還有弟弟妹妹,她是夾在中間最不得寵的一個。

而陸月嬌就不同了,她父親是老紅軍,一級功勳,上頭四個哥哥,三個都交給了國家,根正苗紅的軍人家庭,她又是家裏老幺,特別受寵,幾乎是被四個哥哥捧在手掌心長大的。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已經沒有了炮火連天、戰火紛飛,但是城鎮出現了大麵積就業問題,於是偉人在68年年底提出,知識青年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大有可為的。

就這樣,大量知識青年們響應國家號召,掀起了上山下鄉的熱潮。

當時每家都要派出一名待業青年下鄉支援農村,陸家原本是要下放陸月嬌的四哥,但王家把王春香推了出去,王春香哭哭啼啼的求陸月嬌陪自己一起下鄉。

陸月嬌也是一腔熱血,她想著別人能吃苦,她軍人家庭出身的子女自然更不能落後,便毫不猶豫地點頭答應了。

當時陸父聽說自己閨女要響應國家號召下鄉建設新農村很是激賞,覺得自己閨女長大了,隻有陸母格外舍不得,悄悄哭了好幾晚。

陸月嬌跟王春香下鄉時已經到74年了,遠沒有第一批下鄉的那些知青們艱難,但盡管如此,陸月嬌依然吃了不少苦。

她到現在還記得當時火車站上烏泱泱的大批下鄉知青,來時激情飽滿,幾番折騰火車汽車牛車後,個個麵如菜色,嘔吐不止。

下放到東河村的知青不多,一共才六個人,三男三女,當時東河村隸屬於江河公社,是公社之下其中一個村,全村九十幾戶人家,人口差不多六七百人,東河村一共四個生產隊。

到了分組那天,四個生產隊小隊長為了搶男勞動力差點打起來,陸月嬌也是無語,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女兒身有多遭人嫌棄。

後來陸月嬌跟王春香分別被安插在三隊和四隊,兩隊小隊長一臉的不開心。

知青下鄉的第一年都有補貼,當時每月人均補貼糧食二十斤,六塊錢,第二年就要完全靠自己賺工分換糧食了,所以很多第一年鬆散的知青,第二年就餓得直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