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記憶的心理秘密(4)(1 / 3)

值得注意的是,對方究竟是走動的還是坐著的,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們走進你的視線的順序。不過,在記憶的過程中你也許會發現,你記住了其中13個人的姓名和麵孔,但到了第14個人的時候卻開始變得困難。沒關係,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有一道“記憶門檻”,在這道“門檻”之後的內容就會變得難以記憶。如果是這樣,那就暫停記憶,對前麵記住的人名和麵孔進行一次複習,稍作休息之後再開始記憶。當然,“記憶門檻”因人而異,也因記憶的事物不同而有所不同,一定要在恰當的時候做複習和休息,提高記憶的效率。

第七節學點兒技巧——奇妙的記憶之旅

我們已經知道,記憶確實需要依靠後天的訓練而得,那麼,後天的訓練究竟能夠幫到你多少呢?調查發現,很多記憶好的人都有一套好的學習習慣,他們似乎時時不忘記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總結出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記憶技巧。接下來不妨看看,這些增強記憶的技巧或好習慣你都有嗎?

第一,經常背誦。擁有一個好的記性,需要你有經常背誦的習慣,比如,你在讀書時忽然看到一句或一段話很精彩,你想把它變成自己的,那就背誦吧!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在臨近考試時需要背誦的東西太多,以至於忙不過來,有的人甚至會在考試前兩天開始瘋狂地背誦,可這樣的記憶方法記得快,而忘記得更快。

不如學習一下鮑威森老人的背誦方法吧,不管在什麼時候,隻要你有時間,哪怕僅僅是五六分鍾,也可以作為你記憶知識點的時機,不要總是想著“等我把這些工作處理完了再說”或“我得先把事情都忙完了,才能集中時間看書”,其實你的事情哪有忙完的時候?就算暫時忙完了,那你能確定那個時候你是不是還想去看、去背誦呢?所以,任何時間,隻要你想到了學習,那就立馬行動起來。成語佳句、詩歌散文、數學公式、外語單詞等,這些可都是鍛煉記憶力的“硬功夫”呢!年輕時候的馬克思正是使用這樣的方法來增強自己的記憶力的,每天堅持10到20分鍾的背誦,記憶力也會得到增強。

第二,理解記憶。麵對大量的知識點,很多人都選擇死記硬背,但這種方法往往無法長時間記憶,因為你很快就會發現:它們消失在你的大腦中了。研究發現,對於已經理解了的東西,人們不但記憶得快,並且記憶的時間也長。因此,不妨把你要記憶的知識理順了、搞懂了,找出前後的因果聯係,這樣記憶也就跟著“順理成章”了。

第三,記憶時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幹擾。陶淵明有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種“鬧中取靜”的心境雖然很可貴,卻並非是每個人都有的。調查顯示,人在記憶時,隻有專心致誌,才能使大腦皮層保持高度興奮,使記憶在大腦皮層中形成優勢的興奮灶,進而使印象更加深刻。

第四,眼、腦、口、手並用,做到理解記憶。記憶並不隻是大腦的事情,尤其是在記憶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時,需要調動更多的“記憶通道”,大聲朗誦,或者將難以記憶的知識點寫下來,都能夠增強記憶的痕跡。在關鍵點上,做好筆記也很重要,如果要背誦一篇課文或一大段文字,最好開始時專心地通讀兩遍,把握全局,同時找出其中難以記憶的地方,標記出來,作為重點記憶的目標,如果你擔心太亂,可以在一張紙上寫下來。

列好這些關鍵信息後,可以為你要記憶的關鍵點進行編號,並且將每一個關鍵點轉化成一種視覺形象,最後再從你的路徑庫中選取一個路徑(也可以臨時創建),按照編號將它們依次放在不同的記憶樁上。這樣一來,你在“經過”每一個記憶樁時,所有的重點都會出現在你的大腦裏,反複練習幾次就會記住這些信息了。

第五,養成複習的習慣。能夠一次性永久記憶的東西幾乎不存在,那些所謂的“過目不忘”,其實都是建立在複習的基礎上的,尤其是長期記憶。前麵提到“記憶門檻”——記憶到了這裏就會出現明顯減退,如果想要跨越這道門檻,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複習和鞏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很常見的現象,比如,你沒有使用任何記憶技巧,就記住了一段文字或十幾個數字,但不久你就會發現,你所能記住的隻是前麵的幾句話或幾個數字,其他的一點印象都沒有了;或者你記得末尾的幾句話或幾個數字,前者被稱為“首因效應”,後者被稱為“近因效應”。

這主要取決於人的注意力:剛開始記憶時,注意力較為集中,記憶的效率也相對較高,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記憶量的增大,人的注意力就開始分散,記憶的效率也會變低;直到最後大腦發出“即將結束”的信號,注意力才會再度高度集中,記憶的效率變高。而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之間存在一段很長的陷落地帶,人們在這期間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