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1 / 3)

第一節 “全體青年楷模”——何功偉

少小曾懷國難憂,長成誓雪萬民仇。

漢江怒吼天遲曙,海上流亡誌幸酬。

鐵馬金戈戰敵偽,高歌壯語勵同囚。

忠貞那惜頭顱擲,含笑刑場典範留。

——錢瑛

何功偉(1915~1941),湖北鹹寧人,開辟鄂南抗日遊擊根據地。曆任上海青年抗日救國服務團組織部長、湖北省工委農委委員、武昌區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共鄂南特委書記等職。1941年11月17日,何功偉在恩施方家壩後山五道澗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6歲。

一、由愛國主義到共產主義

1915年11月,何功偉出生在湖北鹹寧縣柏墩鎮中田畈村一個書香人家。父親何楚瑛,是鹹寧有名的紳士,母親在他6歲那年病逝。

何功偉自幼聰明可愛,8歲時進入私塾讀書,後隨父親到武漢定居,何功偉先後就讀於武昌閱馬場省立第四小學、湖北省立第二中學及省立武昌高級中學(簡稱“省高”)。從小學到中學,何功偉一直都勤奮學習,他智力超群,很注意學習方法,數、理、化、文、史各課全麵攻讀,成績優良,名列前茅。作文文筆犀利,思想鮮明,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國文老師和同學們讚賞不已。他能言善辯,英語功底紮實,是全麵發展的高材生。何功偉常閱讀報刊,關心時事。東北淪陷後,他在同學中發起組織讀書會,在學校鍾樓上,常和幾個誌趣相投的青年交談,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共勉,並組織救國宣傳活動。讀書會受到學校注意後,他們又用“振華”球隊的名義來掩護讀書活動。

一次,何功偉從一本期刊上讀到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給天皇的奏折,《奏折》中明目張膽地提出日本侵略中國大陸的政策:“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何功偉看完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為了讓廣大群眾認清日本滅亡中國的狼子野心,何功偉拿出自己的生活費翻印“田中奏折”,並站在武昌司門口,散發演講,慷慨激昂,聲淚俱下,過路行人無不為之感動。

為尋求救國真理,何功偉經常閱讀進步書刊,反複研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列著作,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決心改學政治,投身民族解放鬥爭。他對同學們說:“當前讀書不能救國,科學也不能救國,中國需要政治經濟學家和革命家”“學生當務之急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國家亡了,偉大的抱負有什麼用?”同學們都誇讚何功偉有遠見、有膽識,很快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進步集體。

1935年五六月間,日本侵略者密謀策劃,在天津和河北等地製造事端,並以武力相威脅,先後迫使南京國民政府接受達成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把包括平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奉送給日本。之後,日本帝國主義積極策動所謂華北五省“防共自治運動”,策劃成立由其直接控製的傀儡政權,全麵在華北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侵略,“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激起北平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史稱“一二?九”運動。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遊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掀起愛國熱潮。

聲勢浩大的“一二?九”愛國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很快傳遍了國內外。消息傳到武漢,群情激昂。何功偉首先在省高響應,還到漢口找讀書會的骨幹,商議聲援北平學生運動。他們奔走武漢各校,在華中大學召開了第一次武漢中等以上學校聯席會議,決定:“通電全國,製裁漢奸,保衛國土;同時請學校當局扶助學生,共圖救亡。”會議上,何功偉發表講話:“武漢不能沉默,全國是一體,北平和武漢的學生是一體。”“我們當然要讀書,但光讀書能救國嗎?華北之大,已安不下一張書桌了!我們要收複國土,情願流血。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犧牲是光榮的。”會議決定成立遊行委員會,何功偉擔任糾察隊總隊長。

12月20日淩晨,武漢三鎮的學生紛紛擁向街頭。武昌有40餘所大中學校上萬名學生,手執各式小旗,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等口號,來到漢陽門碼頭準備過江時,發現輪渡沒有了,無法過江。原來國民黨省政府指使建設廳采取了“封江”的措施。何功偉立即帶領隊伍到平閱路湖北省政府請願,靜坐示威。虛偽的省府官員對學生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不予具體答複,企圖消磨學生們的鬥誌,讓隊伍自行解散。遊行的學生從清晨集合到下午3點多仍沒有吃飯,各校學生陸續離去,最後隻剩下省高學生。何功偉決定率領省高學生單獨作二次遊行,於是他帶頭高呼:“堅決要求渡江遊行示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各校學生聽到省高學生的呼喊聲,受到極大鼓舞,連忙跑出校門,跟著遊行。晚上9時左右,浩浩蕩蕩的學生隊伍,重新集合在黃鶴樓下,武昌城沸騰起來了。

見學生們的愛國情緒高漲,湖北省教育廳的督學、省立各校校長都紛紛趕來,在學生代表中“做思想工作”,企圖分化瓦解學生隊伍。何功偉見狀,一麵布置警戒,一麵聯絡各校代表聚會共商對策。代表們表示一定要過江示威遊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周圍的居民深深地被學生的愛國行動所感動,商店和居民熱情送茶水,送幹糧,送被褥。當夜,十裏長街萬人露宿,燈火通明,歌聲、口號聲此起彼伏,驅散了嚴寒,迎來了黎明。

21日拂曉,何功偉帶領武昌萬餘學生包圍了省政府。反動官員們對何功偉等學生代表的要求一味支吾,拖延不複。圍在大門外的學生久等不見消息,一致喊著要“衝進去”,他們砸碎了掛在省府大門旁的牌子,拆散了設在門前的崗亭,用亭柱猛撞大門,催促當局趕快答複條件。省代主席盧鑄等人見眾怒難犯,才被迫向學生代表表示:“輪渡明天恢複。”何功偉向歡呼的同學們報告:“我們勝利了!明天上午10點鍾過江去示威遊行。”

22日上午,何功偉率武昌8000餘名學生分批渡江,漢口、漢陽學生整隊在江邊歡迎,三鎮學生會合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並有學生衝進日本租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25日,軍警開槍射擊,釀成“應城慘案”。30日上午,省高等41所院校舉行總罷課,每校派出代表兩名,在何功偉的帶領下到省政府要求去應城調查事件真相,懲辦凶手,慰問受傷同學。省政府秘書接見學生,拒不答應學生提出的條件。何功偉等毫不退讓,在省政府內靜坐示威。應城縣縣長不得不公開道歉,並在應城縣公園裏懸掛愛國學生紀念匾,給受傷學生賠償醫藥費,對肇事者進行處罰。

這次運動取得了勝利,此時,何功偉還隻是一個20歲的非黨革命青年。在群眾鬥爭的洗禮中,受到鍛煉的何功偉逐漸成熟起來。

由於何功偉積極領導學生救國運動,引起國民黨反動政府的仇恨,當局發出通緝令,要將其逮捕。何功偉得悉後,設法分別告訴其他學生領袖,在交代學聯工作後,暫避漢口親友家,在同鄉幫助下,乘坐日本輪船離漢去上海。他到上海後,改名為何明理,經同鄉革命前輩錢亦石介紹,到剛剛在上海成立的全國學聯工作,擔任常委職務。1936年8月,經唐守愚、胡喬木介紹,何功偉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此後,根據黨的指示,何功偉先後進入正風中學、暨南大學和上海法學院學習,和方銘、黃若曦三人組成上海中學聯合黨支部,他任書記,以學生身份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

“七七”事變後,國共兩黨建立了第二次合作,抗日烽火燃遍全國。不久,上海成立了青年救國服務團。黨派何功偉(化名何彬)擔任該團的組織部長,主要負責上層的統戰工作。這時,他已組織了不少黨員骨幹在工人區辦夜校和學習班,團結了一批愛國青年。何功偉在上海生活非常十分艱苦。他的住處,除了一張床以外,別無他物。身上常常穿著舊襯衫、舊西褲,經常啃兩個燒餅就算一頓飯。但他的精力卻總是充沛的,經常跑工廠、碼頭、學校,與工人、學生打成一片,結合形勢,開展宣傳組織工作,還經常教人們唱《保衛馬德裏》等歌曲。

1937年11月,上海戰局危急,黨決定把一部分骨幹轉移到內地,由何功偉負責領導轉移,他們經南通、鎮江、南京,奔向武漢,沿途演講、募捐,向廣大群眾進行抗日宣傳。12月底,何功偉被任命為湖北省工委的農委委員,由董必武介紹到“湖北戰時鄉村工作促進會”任秘書,負責組織政治活動和對外聯絡。

第二年年3月,何功偉調任武昌區委書記。穿著青布對襟短褂的何功偉,時常出入住在“貧民窟”的工人家裏。努力改變工人的貧窮狀況,為此他曾多次引導工人開展合法的經濟鬥爭,要求提高工人工資,改善生活條件,與欺壓工人的惡勢力進行鬥爭。在何功偉的具體領導和影響下,以學生運動轉到工人運動的革命青年,紛紛深入到工人階級中去,與他們建立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覺悟的工人人數成倍地增長。

廢寢忘食地投身救亡運動的何功偉,經曆了從愛國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飛躍,成了一名堪當重任的無產階級戰士。

二、不辭艱險隻為革命

1938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正式成立,何功偉任省委委員。7月初,抗擊日寇的武漢保衛戰正在激烈地進行中,省委派何功偉回鄂南,重建黨組織和人民武裝,開辟鄂南抗日遊擊根據地。

7月6日,何功偉回到了家鄉鹹寧柏墩,剛到就遇見了族弟何功國、何功濟及好友雷同,他們都是鹹寧青年學生讀書會“扶搖社”的成員。“扶搖社”是一個不帶政治色彩的類似“讀書會”的組織。當天,何功偉應邀參加了“扶搖社”的年會。會上,何功偉向青年們介紹了全國抗戰的形勢,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指出了抗戰的光明前途,號召“扶搖社”的青年們行動起來,在自己的家鄉動員民眾抗日救亡,做開路先鋒。在何功偉的領導下,“扶搖社”的青年們積極行動起來了。沒幾天工夫,柏墩第一個民眾閱覽室便籌備完畢,這裏有各種宣傳抗日的進步書刊,附近的許多學生和店員都被吸引來了。

同時,這裏也成了“扶搖社”青年學習革命理論的陣地。何功偉時常到閱覽室來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深受民眾歡迎。在他的幫助教育下,何功國、何功濟和雷同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又成立了中共柏墩支部。這是何功偉到鄂南後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何功偉在發動民眾的同時,還設法同當地堅持地下工作的老共產黨員接上了關係,建立了鹹寧中心縣委。不久,成立了鄂南特委,何功偉任特委書記,特委機關設在鹹寧南川仙人墩。

為加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團結爭取本地紳士,利用各方麵關係,聯合建立武裝,何功偉主動承擔了爭取他的族叔何寰楨的工作。何寰楨是鹹寧縣名紳,曾當過民團團長,有勢、有槍,何功偉多次登門向他曉以救國大義,何寰楨深為感動說:“過去我錯了,今後我聽功偉的!”何寰楨出麵號召鄉人,籌集糧餉。很快,在柏墩很快組織起一支擁有300人的抗日遊擊大隊,即鹹寧縣國民自衛隊第二大隊。

10月29日,鹹寧淪陷。何功偉、何寰楨率領這支新組建的抗日遊擊隊登上了柏墩桂榜山。上山之前,何功偉為了給遊擊隊儲備糧食,把自己家的穀倉打開運了幾十擔上山,還把自家的禦寒衣服拿出來,管家老人不同意,同何功偉吵了起來,何功偉對老人說道:“我父親將來問你,你就說是我拿去了,叫你找我好了。”遊擊隊上山後,他指揮隊員們在密密的叢林裏進行軍事訓練,準備迎擊日寇的進犯。

11月,何功偉率領遊擊隊在鹹寧桂榜山八卦宕打退了一小分隊進犯的日寇。不幾天,駐守柏墩的一支日寇小分隊向鳴水泉方向襲擊,何功偉率領遊擊隊在山道上設伏,打得敵人倉皇逃去。此後,遊擊隊活躍在鹹通公路兩側的高山密林中,不斷打擊敵人,大大鼓舞了抗日鬥爭中的鄂南人民。12月,何寰楨被國民黨128師師長王勁哉逮捕槍殺,鹹寧第二大隊被搞垮,何功偉和雷同遭通緝。此時,鄂南特委與湖北省委又失去了聯係。遵照省委預先的指示,鄂南的工作由湘鄂贛特委(駐平江縣嘉義)領導。何功偉到湖南平江,與湘鄂贛特委接上關係,根據湘鄂贛特委決定,鄂南特委改為通山中心縣委,何功偉任書記,並兼任湘鄂特委委員,中心縣委機關仍設在南川仙人墩。

正當何功偉在挫折中重整鄂南工作時,蔣介石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27集團軍包圍新四軍後方平江通訊處,屠殺新四軍幹部,製造了“平江慘案”。鄂南形勢急劇直下,鄂南黨組織與上級的聯係又告中斷。7月何功偉主持鄂南中心縣委在鄂城塗家堖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疏散已經被敵人注意的幹部,保存力量,並派人去江北與鄂豫邊區黨委接關係。不久,曾一度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方步舟部投靠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武昌湖泗區包圍襲擊梁湖遊擊大隊,遊擊大隊大部分被打散。鄂南黨在抗戰初期通過統一戰線組織起來的抗日武裝遭到嚴重挫折,黨的骨幹一部分被捕犧牲,一部分轉入隱蔽鬥爭,一部分撤退到江北,黨的工作轉入地下。何功偉安排好工作後,離開鄂南去江北找上級黨聯係。

8月,何功偉到達了重慶紅岩村,找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向組織彙報了鄂南形勢。9月,南方局派何功偉到設在湖北宜昌湘鄂西區黨委工作,他接受任務踏上新的征程。路過萬縣時,何功偉順便看望逃難到萬縣的父親。此時父親沒有找到職業,過著難民一般的生活,正打算去投靠親戚另謀生路,弟弟妹妹們也都很可憐,哭著不讓他走。何功偉隻得多住一天,第三天,弟弟妹妹們還未醒來,他悄悄地拿起被弟弟妹妹藏起來的行囊毅然離去。

9月11日,在湖北省鬆滋縣劉家場參加了中共湘鄂西區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選舉錢瑛任書記,何功偉為宣傳部長。

1940年2月,錢瑛調回重慶南方局後,何功偉接任湘鄂西黨委書記。他來往於宜昌、巴東、建始一線,檢查地方黨的工作,傳達中央的指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年,何功偉在宜昌與區黨委宣傳幹事許雲結為革命夫妻。

6月,日寇出動大批軍隊,從武漢沿宜路直犯宜昌,南方局指示中國共產黨在宜昌的主要工作人員,分批撤往巴東、恩施。何功偉接到指示候,夜以繼日地安排宜昌失守後黨的各項工作,一直戰鬥到敵機投下燃燒彈,宜昌市內火光衝天的緊急時刻,才乘最後一條英國商船前往巴東。8月,他妥善安排了巴東的工作後,又和懷孕6個月的妻子許雲,跟隨西逃的難民,花了10天的時間,翻山越嶺步行400餘裏,到達恩施。這時南方局負責組織工作的錢瑛也來到了恩施。在她的主持下,湘鄂西區黨委決定改組為湘鄂西特委,由何功偉任書記,馬識途任副書記兼宣傳部長,劉惠馨任婦女部長。會議結束後,錢瑛對何功偉說:“許雲已近半年的身孕,留在鄂西活動不方便,組織上決定調她到南方局工作。”不久,許雲隨錢瑛一起去了重慶。誰知,這一去竟成永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