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麵的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一種好的或壞的“成見”,所以光環效應也可以稱為“一點概麵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凱利與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實驗中證實了這個效應的存在,也可以把這個效應看做是主觀推斷的泛化、定勢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醜”。
光環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並且通常是在人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作用的。由於它的作用,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變成光圈被誇大,其他優點或缺點也就退隱到光圈背後視而不見了。甚至隻要認為某個人不錯,就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認為他所使用過的東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錯。光環效應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有一定的負麵影響。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人們難以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如果光環效應是正麵的、積極的,往往可以給個人或企業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如果光環效應的影響是負麵的,就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環繞地球一周的麥哲倫之所以能夠成功地獲得西班牙國王卡洛爾羅斯的幫助,據說就是利用了“光環效應”。當時,自哥倫布航海成功以來,許多投機者或騙子為求得資助頻頻出入王宮。麥哲倫為表明自己與這些人不同,在覲見國王時特地邀請了著名的地理學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帕雷伊洛將地球儀擺在國王麵前,曆數麥哲倫航海的必要性及種種好處,說服卡洛爾羅斯國王頒發航海許可證。但在麥哲倫等人結束航海後,人們發現他對世界地理的錯誤認識及他所計算的經度和緯度的諸多偏差。可見,勸說的內容無關緊要,卡洛爾羅斯國王隻是因為那是“專家的建議”,就認定帕雷伊洛的勸說值得信賴。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回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眼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光環效應的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征,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麵;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係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征聯係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征;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生活中,其實我們都在無意識地、執拗地利用著光環效應。大多數人隻要一聞到權威的氣息,便會立即放棄自己的主張或信念,轉而去迎合權威的說法。“光環效應”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合理利用光環效應,全麵正確的任用人才,同時應避免光環效應的負麵影響,防止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