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金匱要略》
半夏半升(15g)黃連一兩(5g)黃芩三兩(15g)幹薑三兩(15g)甘草三兩(15g)人參三兩(15g)大棗十二枚(20g)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瀉心湯是一種消化係統疾病的常用方,張仲景用於治療一種叫“心下痞”的疾病。所謂“痞”,《傷寒論》的解釋是心下“滿而不痛”“按之濡”,現在的理解是上腹部不適,但按壓後並不是硬滿如石,也不是腹滿如覆瓦,相反很軟。半夏瀉心湯除治療心下痞以外,還能治療惡心嘔吐、腸鳴等症,《金匱要略》有“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的記載。臨床可見,患者見食欲不振,或有惡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進食不久以後上腹部發脹,或消化液返流。腸鳴的同時,往往伴有腹瀉。半夏瀉心湯有黃連、黃芩,以藥測證,本方證當有心煩不安等精神症狀,如睡眠障礙,或煩躁不安,或心悸、胸悶等。
半夏瀉心湯證如下:
1.上腹部滿悶不適,有輕度脹痛,但按之無抵抗感;
2.惡心、嘔吐、腹瀉、腹鳴等胃腸道症狀;
3.煩躁,內熱感,多夢或失眠;
4.舌苔薄膩或黃膩。
臨床上,第1項與第2、4項是易見證,而第3項有的患者不明顯或不以此為主訴,可以問一下其睡眠情況及精神狀態。筆者經驗,一般有胃腸疾患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礙、焦慮、抑鬱等精神心理症狀,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有這句話:“胃不和則臥不安。”特別是半夏瀉心湯證的患者這種情況更為多見。所以,筆者對於有心下痞、嘔吐、腹瀉、舌苔黃膩的失眠或神經症的患者常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效果非常好。
從臨床應用來看,半夏瀉心湯主要用於消化係統疾病的治療。有報道急性胃腸炎、慢性腸炎、痢疾、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症、幽門梗阻、慢性膽囊炎、酒醉、口腔黏膜潰瘍、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失眠、梅核氣、妊娠惡阻等疾病中均有用本方取效的。
寒證與熱證並存互見,是本方證的基本特點。其臨床表現很難用單純的熱證或寒證來解釋。如心下痞悶、腹部脹滿遇寒則甚、不欲飲而見口渴、唇幹、舌紅、苔黃;也可以見心下痞痛,遇冷遇熱均感不適;也可見大便或溏或秘,小便或清或黃。有人應用本方湯劑時,常常不使用幹薑、人參、甘草、大棗,似乎這些藥物無消炎作用,且與黃連、黃芩的性質相反,可以省略。其實這是對半夏瀉心湯缺乏理解的緣故。中醫方劑組合的奧妙之一,便是清熱藥與補益藥相合,寒涼藥與溫熱藥相合,發散藥與收斂藥相合,這稱為“相反相成”。半夏瀉心湯就是寒熱補瀉諸藥的混合體。其中黃連、黃芩性寒清熱雖為主藥,但若無幹薑、人參、甘草、大棗等的配合,就無法發揮其功效。因為諸溫熱藥、補益藥能保護和調和胃腸的機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等。近幾年來,半夏瀉心湯的現代研究資料較多,提示本方具有抗幽門螺杆菌感染、保護胃粘膜屏障、參與免疫調節、促胃排空、止血、健胃、止嘔吐、止痛、調整胃腸功能等多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