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記工台(1 / 2)

謝天競從記事起,便知曉謝家塢第十七生產隊的記工台,那是一塊青石條路碑。

原本豎立在通往羅盤鎮的半道上,是紀念古代一位將軍而立。

生產隊成立後記工分需要一張桌子,隊裏沒錢買,便用青石條路碑代替。

用青石條路碑做記工分的台桌是大隊長謝知顯出的點子。

謝知顯是謝家塢人,在十塢八寨大隊做大隊長。

十塢八寨大隊管轄十個塢八個寨,十九個生產小隊,村支書鄧百萬是鄧家塢人。

為了平衡十個塢八個寨之間的關係,謝家塢第十七生產隊謝知顯做了大隊長。

謝知顯帶領十幾個青岡木小夥,將青石條石碑挖掘出來抬回村中,安放在彎彎槐樹底下,四角用石頭支起來,成為不怕風吹雨淋的記工分台桌。

彎彎槐樹在謝家塢的西城門樓外麵,安放了記工台後,這裏便成了鄉親們敘舊拉家常休閑的地方。

記工員謝公儉出現在記工台前後,西邊的太陽正在落山。

謝公儉屁股底下壓塊半截磚頭,兩隻胳膊肘支撐在青石條上托起圓圓的臉蛋,8歲男孩烏亮烏亮的眼睛就像山澗成熟的黑葡萄。

謝公儉往記工台前一坐,生產隊每天記工分的程序便就拉開序幕。

記工員沒有報酬,但必須識字有文化。

那是一個講奉獻的時代,小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地寫自己做好事的故事。

譬如幫老大爺掀車子,幫生產隊喂雞喂羊。

小學生義務給生產隊記工分是做好事的最好體現,謝公儉當仁不讓。

謝公儉自願做記工員,但還要生產隊長馬之聲提名,社員大會通過才能正式成為記工員。

謝家塢第十七生產隊的社員大會一向七扭八裂,通過一項決議可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但謝公儉做記工員事項社員大會一致通過。

社員大會是生產隊權威機構,生產隊一切方針政策都要經過社員大會。

第十七生產隊有800畝土地分東西南北四個片,哪片土地種植什麼作物,都要經過社員大會討論通過。

社員大會堅持民主集中製、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民主風氣可圈可點,可慢慢就變了味。

謝公儉坐在青石條記工台前,先將一張“示意圖”平鋪上麵。

“示意圖”是全隊男女社會的基礎工分表,基礎工分經過社員大會評定通過,那個人包括生產隊長都沒有權利更改。

記工程序開始後,社員拿著“工分本”前來記工分。

工分本由社員自己製定,一般是32K大,上麵寫上勞動者的姓名。

社員自己申報當天幹的活路,謝公儉根據他的基礎工分,將應該獲得的工分值用鋼筆寫在工分本本上。

也有子女代勞父母申報工分值的,隻要申報真實,謝公儉照樣會給記工分。

記工分的內容包括日期,所幹活路,工分值。

每個月底,會計拉拉都會深入社員戶收集工分本,拿到生產隊會計室進行統一登記造冊存檔。

拉拉彙總工分的依據是謝公儉的鋼筆字,謝公儉的鋼筆字沒有人能仿造出來。

會計拉拉彙總每個社員的當月的工分時,監督檢查組也查找造假作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