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不肯去觀音院”突遭火災,焚毀殆盡。
朝廷得知,賜銀重建,因為屬於新寺,不宜沿用舊名,所以稱為“寶陀觀音寺”。
此時的梅岑山,已漸有名氣,四方來朝,絡繹不絕。
誰想幾十年後,北宋滅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許多人進入梅岑山,卻有不法之徒混入其中,騷擾“寶陀觀音寺”。
有一個叫做真歇的禪師,奏明朝廷,朝廷便下令梅岑山中的人,除了僧人之外,全都遷去別處居住。
從此,梅岑山就正式成了佛門淨土,凡是進山朝拜的人,皆不得故意滯留。
與此同時,梅岑山就變成了普陀山,而多年後,世人隻知普陀山,卻不知梅岑山。
自從有了“普陀山”之名以後,此島便佛法興盛起來,香火鼎盛時期,全山有幾大寺,十幾座院堂,數十座寺庵。
也不知是那一年,南宋皇帝聽說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不適合供奉其他佛陀菩薩,就下旨指定普陀山專門供奉觀音。
於是,普陀山中的大小寺庵,就全都供奉觀音,成為觀音菩薩道場,從此與五台山的文珠菩薩道場、峨眉山的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道場齊名,合稱中原佛教四大名山。
南宋滅亡後,元朝統治天下,舟山群島人口眾多,普陀山不再隻有僧人居住,不少漁民搬到島上生活,倒也相安無事。
然而,隨著元廷腐敗,中原各地起義不斷,許多造反的人出海做了海盜,橫行海上。
而那扶桑也正處於大亂時期,許多扶桑武士、浪人在本土不得誌,成群結隊下海接掠船隻,甚至跑到中原沿海一帶打家劫舍,倭寇之勢頓時大張,危害遠超從前。
普陀山本是佛門淨地,這麼一來,免不了受到衝擊,山中居民,包括寺僧,跑得跑,死的死,人數越來越少。
等到大明立國後,朝廷在舟山群島設立了昌國衛,捍衛大明國土,保護境內百姓,但因為海賊、倭寇勢盛,朝廷不勝其煩,沒有良策全殲,也就實施了禁海令。
普陀山乃舟山群島一員,島上居民自然也就遷入了內地。
那“寶陀觀音寺”本是島上最大寺院,占地頗廣,寺內僧人本不想走,可朝廷法令下來,不得不走。
不久,這座大寺院除了二三十個武僧外,就隻剩下幾百個官兵借寺駐守。
然而時隔一年,普陀山來了一夥倭寇,為首那人武功恐怖,將寺內僧人全都殺死,官兵也隻逃了數十人。
隨後,這些倭寇將全山找了個遍,可能就是尋找傳說中的“大羅丸”。
但他們什麼都沒有找到,一怒之下,放火燒山,不光是“寶陀觀音寺”,就連島上的其他寺院庵堂,絕大多數都變成了廢墟。
不過半年之後,普陀山來了一個老僧,帶著一個小和尚,在普陀山南部一處叫做紫竹林的地方搭建了一座小院堂,取名為“觀音庵”。
師徒二人隱居山林,吃齋念佛,過著清苦日子。
有一段時期,先後有十幾股海盜、倭寇湧入普陀山,想霸占此山。
可那老僧神功不凡,無論來多少人,哪怕是絕頂高手,也全都不是他一人的對手,統統被他趕走。
從此,普陀山就再也沒有匪類敢去普陀山撒野。
於是,那老僧就有了“神僧”之名,舟山群島一帶沒有不知道他的的,個個把他叫做“普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