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笑說道:“我是你哥哥,自古以來長幼有序,師父當然會把掌門之位傳給我。”
畢勝男唯恐他們兄弟吵起來,趕緊說道:“大師父、二師父,這有什麼好爭的?王大哥現在想知道‘不肯去觀音院’的事,你們要是知道的話,就告訴王大哥,要是不知道,我們明天就去紫竹林的‘觀音寺’問一問寺裏的老和尚。”
於是,駱哭瞪了一眼駱笑,說道:“都怪你,非要跟我爭,倘若壞了幫主大事,唯你是問。”
駱笑聽了,也不生氣,嘿嘿笑了一下。
王默看出他們兄弟感情極好,再怎麼爭吵,都隻是小插曲,也就沒放在心上。
他說道:“駱大,既然你頗為了解普陀山,那你跟我說一說普陀山的情況,也好讓我有個準備。”
駱大點了點頭,說道:“隻要是幫主想知道的,我一定全說出來,毫不保留。”
當下,駱大就把自己聽來的有關普陀山的情況詳細說了一遍。
原來,普陀山以前叫梅岑山,在沒有佛寺之前,乃道家勝地。
早在秦朝時期,普陀山就被秦始皇認定是仙家傳說中的“蓬萊山”,曾派人上島尋訪仙人,求那長生不老的仙丹,所以此島又叫做“海山仙山”。
當然,秦始皇派去的人沒有找到仙人,更不可能得到長生不老藥。
不過從此以後,許多方士,或者說修士、術士,陸續到此修道,其中一人特別有名,叫做梅福。
這個梅福又叫梅真,乃西漢末期人,傳說是個仙道。
據說此人曾在普陀山隱居數年,煉製丹藥,時常拿些藥丸去救人,總是藥到病除,無不應驗。
後來梅福離開普陀山,許多人就把普陀山叫做“梅岑山”,用以紀念救人性命的梅真人。
此後幾百年裏,梅岑山一直是仙道之地,每隔幾十年,都會有道士在山裏煉丹的傳說。
到了唐朝時,因為中原佛法漸漸興盛,舟山群島中的一些島上,也就有了寺廟,但規模很小,僧人也極少。
那一年,梅岑山來了一個梵僧(也有人說是西域僧),也就是天竺僧人,去到一個名叫潮音洞的地方,燃指供佛,禮拜觀音,不但見到了觀音說法,還親授他七色寶石。
後來,這個天竺僧人在潮音洞一帶建了座小院堂,取名為“觀音庵”,隱居十年,後不知去向。
而就在天竺僧人消失後的第二年,有一個扶桑和尚,叫做慧鍔。
這個慧鍔乃禪宗臨濟派僧人,到大唐取經,特地去五台山請了一尊觀音菩薩,打算帶回扶桑供奉。
可是當他來到梅岑山時,三次過海,均遇到風雲突變,無法遠航。
傳說慧鍔第三次強行渡海,但越是往前,風浪越大,海麵上還冒出了無數鐵蓮花,圍住海船。
慧鍔大驚,不敢繼續前行,而是雙手合十,祈求觀音菩薩指引。
霎時之間,海底出來一頭大鐵牛,將鐵蓮花全都吃掉,轉眼就鑽入海中,不見蹤影。
鐵蓮花雖然沒有了,前路無阻,但慧鍔心知肚明,不敢再把觀音菩薩帶去扶桑,而是返回梅岑山,在漁民們的幫助下,建了一座寺院,取名為“不可取觀音院”。
於是,梅岑山就開始有了香火。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聽說梅岑山有座“不肯去觀音院”,極為靈驗,就派太監入山進香,禦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梅岑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