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設局(1 / 2)

林瑜以為餘朗過了當晚就會不惜餘力想辦法替她討回公道,但從第二天起,餘朗就好像對昨日所言全然忘記,一心去籌備他的私塾,就連生意上的事情也不再過問。

本來就是去害別人,不光彩的事。餘朗不提,林瑜也不好意思再說,畢竟當她冷靜下來也覺得隻是被人數落幾句,沒損失,心中雖有小小的失落,但現在餘朗就是她的依靠,她也不會埋怨餘朗什麼。

倒是餘朗,不知道從哪裏帶回來一個蓬頭垢麵的少年,認為義子,姓也隨了餘朗,名叫餘邵。這於邵有十二歲,比小易和林齊年歲都要大,個子也很高,林瑜第一次見他就覺得他飯量很大,吃起東西來狼吞虎咽的。這餘邵的性格很執拗,就連古靈精怪的小易也拿他沒辦法,小易本來還想拿出對林齊那一套收餘邵當她的小弟,結果餘邵喝了一聲“滾開!”小易便吐了吐舌頭不再理會這個脾氣很大的大個子。

事實上,林瑜也沒有太多心思去管其他的事情,因為在楚王宴的第二天下午,楚王府便突然張貼告示公布了新的政令,凡商戶必須繳納一定錢財的“保證金”才可獲取在楚地繼續營商的“經營權”。同樣,這條政令對新加入的商戶生效。林瑜初聞這政令,腦子裏首先想到的是苛捐雜稅,官府變相斂財坑害百姓,商鋪繳不起沉重的“保證金”,必然會紛紛倒閉。到時候大的商戶會有利可圖,百姓負擔加重。

但當她了解到詳細的政令,才發現事情不像她想的那麼簡單。

在楚地的都城開一家茶鋪或是絲綢店,一年需繳納二十兩銀子的保證金,而在其他小縣城開店隻需繳納十兩。這相比於營商所得的錢財可謂是微不足道,像林家茶行這樣分號多的,所繳納的銀子也不會形成較大的負擔。最重要的是政令的後半部分,凡繳納了“保證金”的商戶,官府給予一視同仁的保護措施,也就意味著,原本大商戶繳納給官府的“壟斷保護費”被眾多商戶均攤了,從此大商戶壟斷市場資源和價格的時代不複返,楚地的商品更加的市場化。

林瑜沒有過多的去想這條政令實行後的情況,事實是,在政令公布後不到十天的時間,楚地地麵上的商鋪如雨後春筍,一條街道每天都會聽到新店鋪開張響起的鞭炮聲。更重要的,這些店鋪的開張需要大量的貨源,林瑜和“天任茶行”的掌櫃才伍每天接待這些來進貨問價的商鋪掌櫃就忙的喘不過氣,更沒有時間去想那日在楚王宴上的遭遇。

林家、官府對這件事都沒有再去深入的計較,一切都好像被人淡忘了。

茶葉的批發價格一路走高,往常年的零售價一斤普通茶葉大約一千文,合銀一兩,並不入平常百姓家,而今年的茶葉批發價就超過了九百文一斤,但零售的價格卻沒有高出多少。

林瑜本還想將部分茶葉壓下等過些日子再賣,或許價格還會漲。但餘朗卻堅持要趕緊賣,一者有楚絲交貨的限期在,另一方麵,楚地的茶葉進購價提高,會使得很多本來運往外地的茶葉湧向楚地,在茶價拋物線的最高點沒賣出去,等價格回落了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巔峰,損失的隻會是自己。

此時的林瑜就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大掌櫃,不管是處理店鋪內的事情還是跟客商接洽,她都做的遊刃有餘,這令餘朗很放心地不過問經商的事,隻是每天林瑜回來的時候跟他說說,一起商議一番。餘朗的小私塾也在九月末開學了,加上小易、林齊和餘邵十八個學生,其中隻有小易一個是女孩,其他的都是七八歲到十四五歲的少年。

茶葉生意令天任茶行的資產值達到了白銀七萬兩,林瑜還不能鬆懈,因為這七萬兩還要刨除買楚絲交貨的錢,她開始忙裏忙外去接洽楚絲的織布女工,雇傭人去收購。

在“天任茶行”這麵,生意進行的順風順水,但在“林記茶行”那邊,情況就有些不太好。

本來林致義和林致楊就想聯合一些大的茶商打壓茶葉的收購價,沒想到楚王府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公布了新的政令,使得商行聯盟完全成為一個笑話,大量的茶鋪湧現,貨物需求量驟然增加,而林記茶行這麵卻沒有太多現貨。等他們再去采購的時候,茶葉的進貨價格近乎翻了倍,林致楊和林致義的腸子都快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