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收閑錢
隻要是老板給的——不管是退休基金還是醫療補貼,也不管是老板分紅還是老板高興——一定要拿,不然你又損失了一筆錢。
九、大量采購的後果
去超市大筆采購商品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樣會省出不少錢。但是別因為便宜這點錢而故意去采購,要考慮好自己實際的需要,食品可是有保質期的。
十、網上購物
如果是從網上購買商品的話一定要注意。因為如果不合適的話,你還要開車把這個商品送到郵局去退貨,這也是一筆花費。
馬布裏告訴同伴:“我曾看到一個報道,稱明星阿姆看到一隻他非常喜歡的腕表價值15000美元,他很想買下來。但是他後來認為,還是應該把錢留下來,因為他不想把錢用光,而是希望有錢來供女兒上大學。你們說,他真的需要節省下來那隻腕表的錢才能供自己的女兒上學嗎?”
“可能不是吧!人家是明星了,上學的錢估計也就是他一次出場的費用。不如問問老懷特啊。”傑克說道。
老懷特聽他們提到自己,於是說道:“我看是他已經養成了‘量入為出’的習慣。”
“量入為出?”馬布裏和傑克都有些不理解。
“‘量入為出’的意思是根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開支的限度。‘量入為出’就是人們理性消費的基本原則,違背了,就會造成理不清的消費債務鏈,就會削弱未來的消費能力。”老懷特解釋道。
傑克馬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我知道了,這就是節約,就像吃蛋糕,蛋糕吃完了就沒有了。是吧,老懷特?”
“對,你說的不錯,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身體力行又是一回事,很多人就是在明知這個道理的情況下破產的。我就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財商魔法書:富翁與流浪漢隻有一步之遙
2007年12月17日“BBC中國網”有這樣一則新聞:20世紀80年代英國著名的電視新聞記者、主播艾德·米切爾由於負債累累,淪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艾德·米切爾走紅的時候,主持過獨立電視公司ITN晚上10點的新聞聯播,還曾采訪過英國及世界級別的政界要人,其中包括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和梅傑。
他擁有讓人眼紅的10萬英鎊的年薪,價值50萬英鎊的房子,每年兩次的海外度假,妻子、兒女、……現代生活的享受應有盡有。
但是,2001年艾德·米切爾被迫“下崗”。遭解雇後,噩夢開始了。失業前累積的幾萬英鎊的信用債務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為了還清舊債不得不申請新的信用卡,幾年內,欠下了25張信用卡及將近25萬英鎊的債務。
兩年前,妻子與他離婚。艾德·米切爾不得不變賣了房子還債。最終,淪落到在海濱城市布萊頓街頭露宿。
艾德·米切爾的故事曝光後儼然引起一場“小地震”。他先後接受了許多大報、新聞節目的采訪,希望以自己的經曆給人一個警告:不要輕易借錢消費,要量入為出地消費,不然同樣的遭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的身上。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有收支計劃,量入為出。很多人的致富靠的就是這一規則。
如果我們將收入比作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是流出去的水,一定要養成量入為出的良好習慣。因為最終決定財富的不是收入,而是支出。不論你多有錢,如果你無度的去消費,再多的財富也會有用完的一天,你也有變成窮光蛋的一刻。
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還能讓我們避免創富的大忌——債台高築。在美國,百萬富翁中70%全無債務,他們知道,每支付1美元利息,可用來投資的錢就少了1美元。因此,他們所買的房屋及車子一定是他們負擔得起且財力上仍綽綽有餘的。
現在,隨著提前消費觀念的興起,很多人經不起誘惑,進行提前消費,結果欠了很多債,重要的是還要償付利息,這樣就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果你有了創富的夢想,就一定要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要量入為出,不要讓自己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這是你成功致富的一個重要條件。
傑克對一個問題很苦惱:“有些人一位儉省,人生的樂趣何在?特別是一些富人,比窮人還節儉,他們賺錢不花,又是為了什麼?”
老懷特開解他說:“其實,最儉樸的富人也比最奢侈的窮人享受更多,隻要做成大商人,常人的所謂享受又何足為道?更重要的是,他們按個人節儉的習慣養成自己公司、事業的節儉風氣,這是使財富倍增的重要途徑之一。”
財商魔法書:節儉的商人經常出手大方
王永慶是做小本生意起家的,儉樸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他經常做那種跟大富豪身份不相稱的事:
比如,一條毛巾用十年,肥皂用到隻剩一小塊還舍不得扔掉,坐飛機經濟艙不坐頭等艙……他在企業管理中,也特別強調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他的理念是:“追根究底,點點滴滴求其合理化”,目的是消滅任何一點不合理成本。
有一段時間,王永慶在電梯裏多次遇見同一位年輕人。他不禁感到奇怪:“這後生仔為何經常跑上跑下呢?”一問,竟讓他發現了一樁不合理的事情:原來,台塑與某企業合作經營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付款業務由台塑財務部統一辦理,但票據簽章由對方指派的會計處長辦理,雙方在不同樓層辦公,所以,這位負責雜務的年輕人需要兩邊跑,一天跑十幾趟。
王永慶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馬上對那位會計處長說,台塑已運用電腦處理采購付款業務,總共要經過四道關卡,確認無誤之後才決定付款,其管製功能比蓋章還有效,何必為了支票蓋章,讓經辦人員跑來跑去浪費時間呢?在他的幹預下,以後這兩項業務都由台塑財務部統一經辦,這就節省了人力。
王永慶的眼光與許多企業家不同,在別人眼裏的小事,在他眼裏卻是大事。他認為,一時的錢財損失,數額再大也有限;製度有漏洞,再小的問題也影響長遠。所以要點滴以求合理化。他說:“我們對於所有可能涉及成本的項目,都會一一用心追根究底,直到最為節省才肯罷休。”
例如,在招待客人方麵,王永慶要求吃得開心,又最為節省。他極少在外麵宴客,一般在台塑自辦的餐廳招待客人。餐廳廚師與服務員的素質絕不低於大飯店。王永慶宴客時,專業廚師必須準備二十道豐盛的佳肴應席,對菜式的要求,王永慶的標準是:精致可口。宴客通常采用自助餐形式,吃多吃少隨意,卻不允許浪費。
台塑集團的員工食堂也采用自助餐形式,同樣要求吃得好又不浪費。為此,王永慶專門請幾位營養專家,花了兩年時間,為台塑集團編製了一份詳盡的“全年度統一菜單”。這份菜單對於營養搭配、成本控製與采購方式等都予以周全設計,然後分發到各單位食堂,使其從采購、驗收到每一道菜的製作方法都有章可循,既節省了成本,而且沒有任何兩天的菜譜是相同的,以保證讓員工吃得高興。
在降低建廠成本方麵,台塑的核算已深入到每個細節,編的建築規範手冊就有幾大本。一般來說,在建廠成本上,假如美國人來做需要140元,日本人要100元,而台塑隻用67元就夠了。
由於王永慶“點點滴滴求其合理化”,所以,台塑是世界上成本控製最好的公司之一。
對自己節儉,既是聚財之方,在他人看來,也是美德;對他人過於精明,處處摳門,將讓別人避而遠之,無異自斷財路。所以,大商人在做生意時,錢不賺盡,讓別人幾分有利。這樣,別人都樂意與之合作,於是財源廣進。
王永慶在個人生活方麵很儉樸,在內部管理方麵很節省,但他在跟客戶做生意時,卻絕不斤斤計較,一定要保證對方的合理利潤。例如,台塑公司下遊有許多二次、三次加工企業,它們都從台塑進購原料或半成品。這些企業隻能被動接受台塑的訂價。但王永慶從不利用“龍頭老大”的地位多分一杯羹。相反,他寧可自己少賺點,也要保障下遊企業的利益。
有一次,台塑高雄分廠發生火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一度被迫停工。當時,國際市場上的塑膠原料供應本來就很緊張,現在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一些下遊企業都擔心台塑會因此提價。
王永慶卻沒有考慮這一時之利。他馬上向下遊企業做出承諾:原料價格不變。同時,下令高雄廠盡快修複廠房,五日內部分開工,一月內全部開工,以解決原料緊張問題。
1988年,由於世界石油危機和關貿壁壘的盛行,使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全球塑膠原料價格普遍上揚。按市場常規,台塑此時提價可謂名正言順。但王永慶考慮到下遊企業的承受能力,決定維持原價,自行消化漲價成本。
由於石油原料價格漲幅較大,台塑靠增產節約不可能消化全部漲價成本。於是,王永慶決定降低台塑的目標利潤以維持原料價格。經過董事會討論決定,當年營業收入計劃減少13億元台幣,利潤計劃減少6000多萬元台幣。這等於是從自己口袋裏拿錢補貼給客戶。
1994年,石化原料因世界經濟的全麵複蘇而價格上揚,石化企業因此大獲其利。麵對這意外的橫財,王永慶堅持漲價利潤應與客戶分享,使得台塑的下遊企業較同業其他廠商獲得了更多的利潤。王永慶這樣做,等於是將賺到手的錢分給別人。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後,王永慶更是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用於恢複建設。
王永慶為何如此慷慨呢?他基於這種理念:“如果賺一塊錢就有利潤,為什麼要賺兩塊錢呢?何不把這一塊錢留給客戶,讓他去擴大設備,如此一來,客戶的原料需求量將會更大,訂單不就更多了?”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節約的都是利潤。一個不懂節儉的人,就不懂得如何創造財富,也難以累積財富。許多巨賈富豪都戰勝了個人的貪欲,保持著節儉的習慣,這是他們經商成功,積累財富的內功修煉方法。
而那些深刻領悟節儉智慧的人,他們對自己要求節儉,對別人卻往往十分慷慨。他們深知,對自己節儉,可以積財;對他人慷慨,可以生財。一積一生,這是財富倍增的法則。
商人對自己節儉,追求成本的合理化,是培根固本之法,有利於企業自身成長;對他人慷慨,幫助客戶做大,追求與客戶共同成長,是長治久安之道。商人內部根基穩固,外部關係暢通,何愁不能做大?
作為一個理智的投資者,就一定要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創富上,應該明白自己對別人的慷慨不是沒有利潤的。他們的善舉和義行不是對自己所代表品牌的一種宣傳嗎?這種宣傳不也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聲譽和財富嗎?
所以,成為一個高財商的人,就要懂得何時節儉,何時慷慨的時機,這會為你帶來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