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經濟常識到底有什麼用呢?經濟常識與財商有什麼關係?用經濟常識就能致富嗎?事實上,經濟學並不是教你一套可以立竿見影的致富術,那是騙人術,經濟常識也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富人。能教會你的是如何思考,並且能讓你更聰明。經濟學中反映的各種社會問題就像一張指路圖,讓你在現實理財中把握放向,使你更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
經過前一晚的聊天,三個年輕人意猶未盡,第二天早上醒來,馬布裏發現傑克和麥基都不見了,急忙去尋找,果然看到他們已經圍坐在老懷特的跟前。馬布裏有些不好意思地看著老懷特。
老懷特笑著說:“你今天起的晚了點,我們特地等著你。今天主要來講講你的問題。你看,”說著,老懷特拿出來了一張紙,上麵寫著“了解經濟常識”的字樣。
“我們首先從理性人假設說起,”老懷特接著說,“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製、時間的限製、價格的限製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
財商魔法書::一美元的寶馬轎車
有一位美國婦人在紐約市的多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美元賣寶馬轎車的廣告。人們並不以為然,因為一美元是不可能買到寶馬車的。一周過去了,沒有人購買。剛畢業的小夥子約翰看到這則廣告,滿懷希望地拿著一美元按報紙上的地址找上門去。
約翰問:“為什麼這輛車隻賣一美元呢?”
婦人說:“因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遺產全都是我的,隻有這一輛寶馬車屬於他的情人。根據他的遺囑,得把這輛車賣掉,所得的款項全部歸他的情婦。所以,一美元即可。”最後,約翰高高興興地開著寶馬車回家了。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經濟人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在經濟學家的眼裏,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確實,不僅經濟學中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基本上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人做事是為了求名,有人是為了求利,有人為感受幫助他人的興奮和喜悅,有人隻是追求一種崇高,但無論如何都是尋求自我的滿足。
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麵臨著若幹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比如說買一件商品,都希望買到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絕不會希望買到“物次價高”的商品。
理性人假設對於人生的啟示在於:理性人從來不盲目跟隨大家的選擇,一擁而上,不關心市場熱點,別人做什麼與他們無關,他們不會跟著做什麼,不會做一個沒有原則的跟屁蟲。理性人總是相信自己的思考,他們用理性、邏輯性來分析現實問題和現象,決不簡單的拍腦袋,跟隨別人的思路行動。理性人更會努力去做一個主導者,由他們來掌控事情的進展。因為機遇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利益也總是有限的,誰能夠先發現機會,就能夠搶占先機,誰能夠走在前麵,就能夠成為更大的受益者。成功,就在於不盲從,有主見。
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涉及到個人工作、生活、人生的方方麵麵,而要成為一個高財商的人,首先就要成為一個理性的人,在自己的理財路上,要保持理智的思考,少犯錯誤,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
聽了老懷特的話,馬布裏若有所悟:“哦,這個我明白了。可是我有個問題,為什麼經濟學上還把‘物品’和‘商品’分來來說,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老懷特笑著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實,我們說,物品之所以成為商品,不一定在於它本身具有多大價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給。沒有供給的商品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說,有的人幻想住在水下的公寓。然而依照現有的技術水平,這種幻想實現的可能性實在太小,或者說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也就沒有價值可言,從而也就沒有什麼與之相應的價格。同樣,沒有需求的東西是沒有價格的。因為根本沒有人願意花錢去買它。這都是因為需求和供給的關係”
財商魔法書:“尿布大王”的成名史
有一家原本生產雨傘的小企業,生產規模很小,基本上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一天,公司的總經理在看報紙時,偶然看到了一份最近的人口普查報告,上麵寫著在該國,每年有250萬嬰兒出生。
總經理靈機一動:如果有這麼多嬰兒出生,那麼,尿布一定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如果每個嬰兒每天最低消費2條,那麼一年至少就是500萬條,再加上廣闊的國際市場,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商機。可是當時許多大企業都不屑於生產尿布這樣的小東西,市場上的競爭壓力不是很大,於是他立即決定轉而生產尿布。嚴抓質量,創建品牌,幾年之後,該公司生產的尿布暢銷全國,走俏世界。
如今該公司的尿布銷量已占世界的1\/3,那個總經理也因此成為享譽世界的“尿布大王”。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需求與供給是經濟學的兩大基本概念。在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這個定義包含了三層含義:
首先,需求是針對價格水平而言的,價格不同,需求數量自然不同;
其次,購買意願是需求的基礎,沒有購買的意願就不會有需求;
第三,能夠購買的數量,或者叫做購買能力,這就是指消費者的實力。
而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供給也包含三個層次上的含義:
首先是價格水平,如果市場上的大米賣不上價,那麼農民們就不願再種水稻了,可能改種麥子或者其他農作物;
其次是生產的意願,有的人願意從事農業,有的人願意做生意,這個偏好是個人自己決定的。即使是今年玉米價格大漲,做布匹生意的人也不願意關上店鋪去種玉米,也就是說他們對於玉米,根本就沒有供給的意願;
再次是能夠提供的數量。由於資源稀缺的影響,生產需要原料的,比如土地、人力、資本等等都製約著供給。這也說明了經濟學的產生是因為。
一般來說,供給是隨著價格上升而增加的,與需求正好相反,但是供給也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廠商的目標、商品本身的價格、其他商品的價格、生產技術的變動、生產要素的變動、政府的政策和廠商對未來的預期等。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中基本概念,供給與需求一起決定了商品的價格。生活中,我們處處離不開供給與需求。
“經濟學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啊!”隨後,馬布裏接著問老懷特:“那為什麼我們喝的礦泉水這麼便宜,而黃金卻那麼貴,這也是經濟學能解釋的嗎?”
老懷特回答道:“是。這就是關於資源稀缺性的問題。”
“是稀少的意思嗎?”
“對,資源的稀缺性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問題,經濟學產生於稀缺性的存在,因為資源稀缺,才需要經濟學研究如何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資源,使人類的福利達到最大化。如陽光和空氣,人人都需要,但因為太多了,所以不會成為商品。當一個商品變得稀缺的時候,它就開始變貴了。黃金因為屬於稀有金屬,所以價格才高。”老懷特解釋道。
財商魔法書:稀缺性帶來的商機
1974年,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應邀為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MBA做演講,在一場激動人心的演講之後,雷問大家,“誰能告訴我,我是做什麼的?”大多數人都笑了,一個學生大膽地說:“誰都知道,你是做漢堡包的”。雷哈哈大笑:“我料到你會這麼說。女士們,先生們,其實我不是做漢堡包的,我是做房地產的。”
雷•克羅克說的一點沒錯,在幾乎所有人流密集的商場都有麥當勞,每個分店的位置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但如果各個商家都搶那些最繁華熱鬧的地段的話,那麼好地方就隻有出價最高的人能拿到,這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
又如,蘋果公司的黑色iPod是一款幾乎完美的產品,無論從品質到外觀都可以獲得無數人的追捧。人們對黑色機型的需求,遠遠超出了公司的預計,盡管白色款式有現貨,可很多人寧願加錢也要預定黑色機型。這正是資源稀缺性的體現。因為這種黑色機型非常獨特,物以稀為貴,這樣的商品人人都想購買,也就會賣出很高的價格。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哈佛的學生了解資源的稀缺性,他們知道,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對社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正是稀缺性導致了競爭和合作,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如果資源不是稀缺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富裕有足的,那自然界中不會有優勝劣汰,不會有競爭。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都沒有為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奮鬥的意誌,人們也不會有努力工作的意識,那這個世界會如何,我們完全可以想象。
就拿我們現在很多大城市麵臨的住房緊缺問題來說。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房條件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人不再隻滿足於遮風擋雨的小門小戶,更多地期望房屋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這就要求住房麵積在大小、舒適性和所處地理位置上能滿足要求。而土地的麵積是有限的,人群是龐大的而且不斷增長的,人們的需求也是增長的,住房緊缺就是顯而易見了。
作為經濟學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了。如,春運的時候火車票一票難求,某知名演員的簽售會門票可以賣出天價,一款知名手機品牌的新機型剛出時可以高出市場同款機型很多。這些都是因為稀缺。因為稀缺,所以才產生需求,因為稀缺我們才去競爭,才會積極主動創造未來,社會才能進步。
傑克在旁邊聽著覺得很有意思,他突然想起自己曾經看過的一本遊記,於是問老懷特:“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些國家用貝殼當錢用,這是真的嗎?”
“當然,其實世界上除了可以用我們常知的紙幣、硬幣等貨幣購買東西外,還有很多我們感到不可思議的貨幣形式。”老懷特微笑著回答道。
馬布裏也有了興趣:“在他們那裏買東西真的不用錢?這是為什麼?”
老懷特說:“按照經濟學理論的解釋,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具有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做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