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足幹糧,配齊鞍轡,小夥子策馬揚鞭,一路風塵就朝終南山飛馳而去。
水沛草美的終南山麓,小夥子發現了一處藤蘿纏繞的小屋,一位老師傅正辛勤地工作著。他身穿布衣而無怨,腹裹野菜而無悔,麵掛喜色,不知疲倦。小夥子畢恭畢敬上前詢問:“師傅,這些藤蘿能使您快樂嗎?”
“當然。”
“能送給我嗎。”
“當然。不過快樂不能僅憑借幾株藤蘿,關鍵是要具備有快樂的根。”
“埋在泥土中的根嗎?”
“不,埋在心中的根。”
隻要將堅韌、頑強、執著、刻苦、純樸等美好的品德深紮心間,無論到哪裏打點江山,能不生長出快樂的藤蘿嗎?記住,快樂藤不能靠別人送,關鍵是要在自己心裏埋下快樂的根。
永遠相信和理解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永遠保持充沛的活力和樂觀的情緒,那麼快樂就會永遠圍繞著你。隻要心中擁有朝陽,就能有滋有味地、快樂地生活。
9、快樂需要學會自愛
心理學家伯納德和紐曼博士說:“不愛自己的人崇拜別人,但因為崇拜,會使別人看起來更加偉大而自己則益加渺小。他們渴慕別人,這種渴慕出自內心的不安全感一一一種需要被填滿的感覺。可是,這種人不會愛別人,因為愛別人就要肯定別人的存在與成長;他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當然也不可能給別人。”
不愛自己、自我評價差的人,就會選擇讓自己過得很不快樂的自虐生活方式。比如說,一個人對自己過於挑剔,就容易仇視、嫉妒比自己好的人。
凱倫有一位十分能幹、上進的丈夫,但她自己卻每天都要在家裏帶孩子。她覺得丈夫正在為自己的前途而奮鬥,而她則過著呆板、無趣的生活,因此就遷怒於丈夫,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批評這個她當初發誓要去愛、去珍惜的男人,左右都不如意。
凱倫對丈夫變得愈加吹毛求疵,其實這根本不關丈夫的事,而在於她的自我觀念。正是由於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所以才一直挑丈夫的毛病。這種做法,幾乎將她的婚姻送人了墳墓。
幾年後,孩子終於不再需要凱倫每天照料了,她找了一份工作幹。但是,她畢竟不是一個十分能幹的女強人,而且在家歇了較長一段時間,所以在工作中她的業績平平。
凱倫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對於自己無法跟別人一樣成功而耿耿於懷:她還嫌自己身體太胖、鼻子太大,還擔心丈夫會看不起她。因為不喜歡自己,凱倫經常神經過敏,自慚形穢。她擔心丈夫會移情別戀,因而變得易怒,每天仍然對丈夫喋喋不休地挑剔、抱怨,也無法丟開自己的問題而去真正關心丈夫。
久而久之,凱倫的態度令丈夫感到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他認為凱倫並不愛他,終於提出分手。一個原本不錯的家庭,就這樣分崩離析了。
埋葬凱倫婚姻幸福的真正“殺手”,其實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自己,就不會相信自己還能討人喜歡:如果一個人不能自我欣賞,就會走進總是跟別人攀比的陷阱:如果一個人隻看自己的短處,就等於期望別人也隻看到自己的短處,因此在下意識裏總是等著被別人拒絕或是與人為敵。凱倫正是被這些情緒所包圍、左右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和短處,要想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首先接受並不完美的自己。誰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必須正視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欣賞自己,對自己要有恰到好處的自尊自重。
哲人說:“學會愛自己是人世間最偉大的一種愛。”
隻有當你停止對自己不利的批評,才能解放自我而去欣賞或讚美別人,也才能戒掉心底刻薄的批評,去除“你多我少,你好我壞”這類傷人傷己的念頭。
不愛自己的人,就等於自討苦吃,也無異於拒絕社會和他人。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當別人對他表示友善時,他會認為對方必定是有求於自己,或是對方一定也不怎麼樣才會想要和自己為伍。這種人也會不斷地批評自己,從而使別人感到他有問題而盡量避開他;這種人害怕別人越了解自己就會越不喜歡自己,所以在別人還沒有拒絕之前,其潛意識裏就會先破壞別人的好感。總之,不愛自己會導致各種問題的發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差勁時,周圍的人也會跟著遭殃。
因此,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必須先愛自己;想要擁有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先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世界就像一麵鏡子,人際之間的問題大多是我們與自己之間問題的折射。因此,我們不需要去努力改變別人,隻要適度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人際關係就會自動轉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個人的快樂與否完全係於對自己的感覺,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也決定於個人能否接受自我。自我評價高的人,絕不會甘願受苦,也不會主動與人為敵。
當然,真正的愛自己就是自我接受,包括同時接納自己的特質與特點、長處與短處,並對自己給予適度的自尊自重。也就是說,愛自己並不等於向全世界誇耀自我,也不表示要目中無人。其實,愛自己隻是一種收斂的自信、自我欣賞,加上適度的幽默感,而內心則保持沉穩和平靜。
10、活著就是幸福
既然每一天都有可能會死掉,那麼,每天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應該高興才對。如果活著,就要每天快快樂樂地過活,就當作每一天都是多得的。
我的朋友告訴我,向上帝禱告很有用。
於是,我也照著這麼做。
我很認真地每天睡前禱告,跟上帝要求那些我很想要,也就是我所沒有的東西。
老實說,我想,這讓我和上帝都很沉重。
因為沒有的東西這麼多,我想起來都覺得累,更不要說要幫我尋找的上帝了。
於是,又有人建議我換個方式禱告:感謝我所擁有的,那些我已經得到的。
雖然我覺得這樣更沒有用(拜托有了不就好了,還說啥呢?),不過,我還是照做了。
說也奇怪,自從這樣禱告之後,我從悲觀的情緒當中脫離,每天都為自己擁有那麼多而感到高興不已,也忘了自己還要些什麼了。
反正每天光是感謝上帝的賜予,就已經足夠讓我還來不及說“阿門”就睡著了,那也不必再多要求些什麼了。
有個朋友提供給我一個“樂觀”的故事。
她說,她的朋友有一天心情非常不好來找她,因為剛被診斷出來得了腸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過世,所以她陷入嚴重的憂鬱當中,不但茶飯不思,連睡也睡不好,整天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於是,我的朋友就建議她,換個想法:“既然每一天都有可能會死掉,那麼,每天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應該高興才對。如果活著,就要每天快快樂樂地過活,就當作每一天都是多得的。”
這個得腸癌的朋友想一想,覺得好像有幾分道理,於是,就決定開始這樣試試。
果然,3個月後,他們又見麵了。
這個得了腸癌的朋友不但沒有一點病容,反而比以前沒有生病之前更加神采奕奕。
因為她說,現在每天早上醒來都覺得很高興,居然還沒有死,而且,能吃、能喝,快活的很,也就不想什麼時候會死掉的事情了。
我還聽說,曾經有個老太太,患有一種可怕的幻聽——那聲音都是不斷責備、恐嚇的,她看了很久的醫生都沒有辦法治愈。
照理說,她應該是非常沮喪才對,可是,她不但沒有,反而還跟一般人一樣地生活著。
因為她說:“幻聽總比耳聾來得好,還可以聽到一些聲音。”
據說,上帝如果關上一扇窗,那麼,它會為你再開另一扇窗。可是,你得自己去找到那扇另外開著的窗。
我想,它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所以,我們總得要改變自己的慣性,從不同的方向去尋找。
或許,人生的轉折點也是這樣出現的。
如果生活都過得不錯,那麼,誰都會想要安逸在其中,不願意改變,可是,若是原來的好日子被意外地停止了,才可能有轉變的機會呀。
轉變的機會,又叫做轉機。有的人覺得轉機不好,我想,那些人比較有可能是想要用原來的方法撞破頭的人。(想象一下,人生就像一個迷宮。)
那些順利轉出來的人,也許就能在這意外的轉折點當中,獲得更美好的人生與智慧。
就像旅行時意外的旅程一樣,那樣才有值回票價的感覺呀。如果都跟預期的一樣,那有什麼意思呢。
11、活在當下,放鬆心情
林肯說:“人隻要心裏決定快樂,大多數都能如願以償。”
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能隨時感到快樂。蕭伯納譏諷道: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
對於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快樂的那些眾多瑣事與環境,我們可以由思考做個簡單的決定,使我們感到快樂,這就是:大部分時間想著愉悅的思想。對於煩惱、小挫折,我們很可能習慣性地反應出來暴燥、不滿、懊悔與不安。這樣的反應我們已經“練習”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種習慣。
這種不快反應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於我們把它解釋為“對自尊的打擊”等這類原因——司機沒有必要衝著我們按喇叭;我們講話時某位人士沒注意聽甚至插嘴打斷我們;認為某人願意幫助我們而事實竟不然。甚至個人對於事情的解釋,結果也會傷了我們的自尊——我們要搭的公共汽車竟然遲開,我們計劃要旅遊,結果下起雨來,我們急著趕火車,結果交通阻塞,這樣我們的反應是生氣、懊悔、自憐或換句話說;悶悶不樂。”
治療這類事情的最好藥方,就是放棄不快樂的來源——自尊。
快樂是一種思想,隻有思想快樂了,你才是一個快樂的人。思想不快樂,你就永遠也快樂不起來!生活每天都在繼續,事實上,沒有比現在更適於快樂的時間了。哲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性格不全是天生的,也有後天培養的,隻有鑄造健康、良好的性格,始終用微笑麵對坎坷與挫折,才能始終保持快樂、愉悅的心情。
12、把心靈調整到快樂頻道
快樂是你自己的事情,隻要願意,你可以隨時調換手中的遙控器,將心靈的視窗調整到快樂頻道。
他是國王,卻不知快樂為何物,每天鬱鬱寡歡,茶飯不思。於是,他決定派一位大臣去周遊全國,尋找一個快樂的人。
幾年過去了,當這位大臣經過一個貧窮的村落時,聽到了陣陣無比歡樂的歌聲,隨聲尋去,是一位正在耕作的農夫正在唱歌,他衣衫襤樓。大臣走上前去問道:“你很快樂,是嗎?你的歌聲讓我也感受到了愉快。”
“當然,我每一天都很快樂。”農夫答道。
於是大臣高興地將國王交給他的任務說給這位農夫聽。
農夫大笑道:“我告訴你實話吧。我曾因為沒有鞋子穿而懊惱沮喪,可當我看到了一個跛腿的人之後,我慶幸自己還完好無損。”
快樂的形式如此簡單,貧窮而快樂的農夫每天都是快樂的,而我們又何嚐不能讓自己每天快樂一些呢?
快樂與否完全取決於你有沒有一種美麗的心境——生活也是因為你有一雙快樂的眼睛才變得可愛的。
你選擇一種生存方式,你就得接受一種人生結局:或生或死、或喜或悲、或光明或黑暗、或成功或失敗、或快樂或痛苦……除了你自己之外,這是其他任何人也無法變更的,所以為完成這生生不息的生命過程,讓我們選擇快樂吧!
13、隻有糟糕的心情,沒有糟糕的事情
我們經常會提到愛迪生,提到他在為人類尋找光明的時候,曾經有過1000多次的失敗,這其實都是引用這個事例的人們自己的認為。愛迪生自己並不這樣看。有記者曾經就他發明電燈泡一例,借常人的看法提問他,愛迪生回答說,我哪裏是失敗了1000多次?其實我是成功地找到了1000多種不適用做燈泡的材料。由此我們不難判斷,愛迪生在他的發明生涯中,是探索的樂趣,是挑戰的樂趣,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因而他的工作是在一種投入與專注之中的,他在他的發明世界裏享受的快樂,是一般人不曾感覺和享受的。
我們知道,鮮花和掌聲營造的隻是一種氛圍;而幸福和快樂隻是一種感覺,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都與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心境有關,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感到有意思,有的人感到沒意思;有人感到很快樂,有人感到很痛苦。其實你隻要永遠保持一種快樂態度和心境,你就會處於快樂之中,因為我們每天都處在一個有陽光,有風景,有歌聲,有歡呼,有掌聲,有鮮花,有美酒的天地之間!
你能說當一個人很平常地走過了他的人生旅程不是一種成功嗎?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有三個孩子。由於多種原因,她本人沒有讀多少書,當然就談不上文化水平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以孩子們為中心,照顧他們吃喝,服侍他們穿戴,接送他們上學。就這樣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了,而她自己一天天衰老了,然而她的心裏比誰都高興、甜蜜和驕傲,因為她的三個孩子都學有所成,一個是博士,一個是碩士,還有一個正在讀大學。她說她高興的是平日的點滴付出,圓了她自己的夢想,她就是希望她的子女們都能成為一代有文化的人;她說她甜蜜的是三個子女都很理解她的心事;她說她驕傲的是,在她的愛心、孩子們的決心和師長的關心下,三個孩子正在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在深圳的一次“城市精英”的培訓班上,有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在公眾麵前談他的成功經驗時說:我其實沒有什麼成功經驗。到今天為止,40多年來,我每天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每天我都按計劃做我每天的事情,一個事情做完了,接著再做下一個事情。走到今天,應該說我對自己還是滿意的,因為,我的計劃中的目標都實現了。我在深圳有我自己的房子、車子、公司,最近又將父母接到了身邊,我感到生活讓我平實地走了過來,我對生活也充滿著摯愛,我在生活中學會了平常的付出,而生活卻給了我超常的回報。
常言說得好:天下無大事!因為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小事構成的。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比如居裏夫人,她的偉大發明,難道與她每天洗瀝青渣、做實驗、記數據毫無關係嗎?!
因此,我們應當用鮮花鋪滿自己心靈的春天,用快樂填充自己平常的生活,一個腳印接著一個腳印地走,每一個腳印都是一首成功的歌!
14、你快樂嗎
不快樂的人常常會帶給別人壓力,他們經常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但說也奇怪,不快樂的人通常不會承認“我不快樂”。
怎樣才能享受自己的快樂呢?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大多數人一生熱衷於追求財富、權勢、名譽,我們很少聽人說:“我一生都在追求快樂。”因為,一般人總是相信,當他們得到財、權、名、利之後,快樂就隨之而來了。不過,等到他們耗費畢生力氣追到手之後才恍然大悟,快樂非但沒有來,反而換來了痛苦。
快樂的人知道,快樂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而那些經常抱怨生活,或者活在痛苦邊緣的人,他們羨慕別人的快樂,也希望自己活出快樂,但他們總是跨不進那扇快樂之門。
要追求快樂的生活,看似容易,卻需要相當的智慧。那麼什麼是快樂呢?請看一位作家的理解吧!
①快樂就是一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②快樂是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③快樂就是充滿希望。
④快樂的人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⑤每天生活緊張的人,是不會快樂的。
⑥凡事順其自然,不必強求,就能快樂。
⑦人一旦隻為錢而做事,那就注定與快樂絕緣。
⑧快樂不是一種興奮劑,而是一種心靈的安定劑。
⑨快樂的人懂得珍惜,他們從不埋怨自己缺少什麼,而會珍惜自己的擁有。
⑩快樂的人勇於嚐試,敢於冒險。
⑩以工作為遊戲時,生命就充滿了快樂;以工作為義務時,生命就變成了無奈。
⑩快樂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你快樂嗎?如果你不快樂,那你不妨聽聽他人的經驗,早日找到通往快樂之門。這些快樂之人認為:
①實現願望就是快樂——有人說,快樂的秘訣就是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它是一種“幸福的美感”。快樂是比較即興的、短暫的,幸福卻是持久的,需要長期經營。
②快樂之人要擺對自己的位置——要做一位快樂主義者,但大多數的人中,十個裏麵幾乎有九個都不快樂。
不快樂的人常常會帶給別人壓力,他們經常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但說也奇怪,不快樂的人通常不會承認“我不快樂”。
快樂需要智慧。快樂的人活得都很有味道,很瀟灑,也很豁達。他們體悟到生命的無常,不知何時災難突然就來,唯有保持豁達才能從容應付。
很多不快樂的人,他們痛苦的來源是因為“把自己擺錯了位置”。快樂的人非常清楚如何安排生活,不快樂的人,每天睜開眼睛總是懷疑地自問:“我究竟要幹什麼?”
我們周圍有很多人,當他們下了班之後,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整個人癱坐在電視前麵,要不就是酗酒、豪賭,生活得很無奈。這種人一定是擺錯了位置,他可能想賺更多的錢,想爬得更高,或者有更多的欲望,由於不知道割舍,想要的太多,結果反而掉人痛苦的深淵。
所以說,要找快樂,就是懂得作出選擇,看你究竟把自己擺在哪一位?權力、名聲、財富,還是快樂?心理學家認為,快樂的來源包括“新的刺激”與“不斷超越”。這就說明了那些酷愛山的人,為什麼總是喜歡向高峰挑戰的道理。
快樂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假使一個人一輩子有錢、有權、有名,卻沒有快樂,仍舊隻能算是虛度此生。
③隨興、隨心、隨緣就是快樂——有一位知名作家說過一句話:“快樂與哀傷就像兩條並行的鐵軌。”“所有的快樂都是短暫的,人生其實是痛苦的。”人的一生,憂苦的時候比快樂的時候多。但是,話雖如此,我們並不一定就得哀哀戚戚地過日子。仔細想想,在我們的周圍,每天都會聽到一些壞消息,這些消息已經讓我們無所逃循,那為何不去找一些令人振奮的事情來替自己打氣呢?
很多人認為,快樂難找,其實不然。談快樂,其實根本不必用什麼偉大的理論,應該落實在世俗的生活層麵。
物質上如果保持恬淡,精神上就能有更大的空間去豐富它。而且,物欲上的東西“邊際效益”遞減速度反而特別快。我們常歎,人生無奈,總是有牽扯不完的瑣事,不是擔心這個,就是擔心那個。在短暫的生命中,每個人應該留一些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成功和快樂。一個失敗的人生等於枉度一生,一個沒有快樂的人生也等於虛度此生。從現在開始,追求並享受你一生的成功與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