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你麵前有陰影,是因為你背對陽光(2 / 3)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語句解析】

·labour:“勞動、勞作”的意思。

今天的句子來自英國小說家、作家、旅行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史蒂文森是19世紀英國的一位小說家。我們隻要說他的一本小說,大家大概就明白他是誰了,這本小說叫《金銀島》(Treasure Island),就是他寫的。他寫得很好的還有遊記。因為他從小身體不好,就感覺人世無常,希望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於是他就一直鍾愛旅行。盡管他的父母始終認為旅行是浪費時間,但是史蒂文森堅持通過旅行認識世界,並且把自己的旅行寫成遊記。

史蒂文森確實活得不長,44歲就因病去世。由於這樣的人生經曆,所以他特別看重自己度過的每一天,而不是追求某一個結果。因為當發現自己人生無常,說不定哪一天就沒了的時候,他深刻意識到,追求結果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他追求的就是人生的過程。也因為他關注人生每一天的過程,每一天所得到的新鮮感受和體悟,旅遊到新地點以後自己及時記錄,他的文字反而呈現了過程中的美麗。今天我們選的句子恰恰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態。

中國有一句話,“但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句話據說是曾國藩的座右銘。但這句話不管是誰說的,其實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所謂“但問耕耘”,就是我們在耕耘的季節要對種下去的作物進行除草、施肥、澆水,這是耕耘的過程;“不問收獲”其實不等於不要收獲,實際表達的意思是:隻要你把耕耘做好了,收獲就自然會來到我們身邊。如果你想到秋天要有滿滿的收獲,但是既不去除雜草,也不去澆水,那麼到最後永遠收獲的是nothing,什麼都沒有。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做事情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把過程過把握好,結果會自然達到。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到達,而是“to travel hopefully is better,a better thing than to arrive”。到達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是當我們心目中隻以到達為目的,所有的過程都會變得非常無聊、枯燥。比如說,高考以獲得高分為目的,整個習得知識過程中間的快樂,對知識吸納的樂趣,以及在我們獲得知識過程中的人生成長,反而變成無關緊要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從小學、中學,甚至到了大學,一路過來都會覺得學習是一個極其枯燥無聊的事情。

當我們的眼睛隻看著未來的目標,人生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生命就如一張空白的紙,如果在沿途經過的時候,沒有任何深刻的感悟和收獲,我們隻是到達了目的地,一聲歡呼就離開這個世界,背後什麼也沒有得到。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史蒂文森講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我自己一直就有一種感覺,我寧可一輩子在路上,每天欣賞不同的風景,做著不同的或者同樣的事業,每天感受不同的人生,得到不同的體會,而不願意最後到達終點之後說:我終於做成這件事情了,從此以後我可以撒手不管了。

這句話後一部分說的the true success is to labour。中國也有一句話,勞動者是快樂的。實際上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幹,不可能覺得自己快樂。人生最不幸福的事情,就是生命中充滿了無聊和厭倦。但是我們一旦開始勞動,通過勞動獲得某種過程中的幸福,最終能獲得成就的時候,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成功。所以我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有感悟,其實過程中間的幸福比結果更重要。

史蒂文森還有另一句話: Judge each day not by the harvest you reap but by the seeds you plant. 翻譯過來是“判斷一天過得好不好,不要看你收獲了多少,要看你種下去了多少種子”。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確,盡管收獲本身很好,但是收獲以後畢竟什麼都沒了,而當你種下了種子,以後你就將有期待,就能看到種子蓬勃地生長,最後一顆種子長成一棵樹,繼而成為一片森林。所以人在期待中生活,永遠比收獲了以後再也沒有期待要更好。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There is a fountain of youth: it is your mind, your talents, the creativity you bring to your life and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you love.When you learn to tap this source, you will truly have defeated age.

世上存在著青春之泉:這便是你的智慧,你的才華,你傾注在自己和你愛的人生活中的創造力。當你學會利用這個源泉,你就會真正戰勝年齡。

——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語句解析】

·a fountain of youth: fountain指噴泉或源泉。a fountain of youth,就是青春的源泉。

·When you learn to tap this source: source是源頭源泉,tap本意是拍打,tap this source就是去打開或者利用源泉。

·defeat:打敗,defeated,被打敗。

這句話出自意大利著名的女演員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大家應該對索菲亞·羅蘭並不陌生,她被認為是最具自然美的女人,是意大利人民心中永遠的女神。她演過很多電影,對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是很早以前放映過的《卡桑德拉大橋》。我小時候看過這部電影,當時就被索菲亞·羅蘭的形象迷住了。索菲亞·羅蘭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紅遍了世界,而且一直青春不老。2000年,千禧年的時候,她以65歲的年齡,擊敗了多名年輕美貌的超級名模,獲選了“千禧美人”。到了70多歲,她還常常跟年輕的女明星一起拍畫報,80多歲還能帶著家人參加時尚展,參與代言品牌等。總而言之,她一生在娛樂圈長盛不衰。

索菲亞·羅蘭是個私生女,她的成長經曆是比較艱苦的。幸運的是,她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受到母親的鼓勵,十四五歲的時候被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當時的電影製片人卡洛·龐蒂(Carlo Ponti)看上了,逐漸給她安排各種角色,最後成為著名演員。因為相識時間較早,龐蒂在索菲亞的生命中扮演了父親、丈夫、導師等多種角色。他們之間的愛情如期而至,那時龐蒂有家人,有妻子和孩子,索菲亞·羅蘭為了他默默等待了十幾年,直到龐蒂離婚以後,他們才終成眷屬,並生了兩個兒子。2007年,卡洛·龐帝逝世,索菲亞也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仍然活得很精彩。到今天為止,她依然是意大利人民心中的女神。講完了這些,我們再來看她表達的內容,就明白她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了。

索菲亞·羅蘭本身就是一個戰勝了年齡界限和約束的人,這句話表達了她對於生命的信念,永遠不要因為自己年齡變大,而放棄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

這句話也讓我想起了著名的作家塞繆爾·厄爾曼(Samuel Ullman)來自《青春》(Youth)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我想大部分人都聽過,甚至背過。“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中國著名的翻譯家王佐良先生是這麼翻譯的:“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麵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誌、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這也是說得最好的有關青春的話語。

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感覺到自己的年齡已經越來越大了,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保持青春生命的活力。我覺得幾個要素非常重要:第一,要不斷訓練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的身體能夠一直保持在最適合的健康狀態。因為盡管身體和精神可以從某種意義上分開,但是身體的健康一定能讓精神更加愉悅。第二,一定要去努力學習新的東西。因為隻有不斷地接納新的東西,才能夠跟上世界的前沿思想和時代的發展。第三,要盡可能多地跟年輕人打交道。因為隻有不斷地跟年輕人打交道,才會真正從年輕人的角度去看向未來,而不是總看向過去。大部分老年人隻是回憶過去,假如說你一直隻跟老年人打交道的話,是沒有未來的。第四,依然要充滿夢想和理想,要為自己設計未來。因為你有了夢想和理想,你就會為未來奮鬥,你就會忘了年齡,因此就不會迅速變老。盡管我已經不算年輕了,但是依然有人常常跟我說:俞老師你還是很年輕的,你比你的年齡顯得要年輕很多。我想這可能是恭維話,但也有可能確實我在努力保持一種青春的心態。就像索菲亞·羅蘭所說的那樣,保持fountain of youth,我的mind, talents, creativity永遠保持年輕態。

你麵前有陰影,是因為你背對陽光

Most of the shadows of life are caused by standing in our own sunshine.

生活中大多數的陰霾歸咎於我們擋住了自己的陽光。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語句解析】

·Shadow:陰影、影子。引申內心的陰影、內心痛苦的事情。

·caused by:由……引起,由……導致。

·stand in:擋住。例如,“Don\\u0027t stand in my way”,別擋住我的路;standing in our own sunshine,擋住了我們自己的陽光。

今天我們選的這句話來自美國文學家、小說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愛默生是美國文學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喚醒了美國人對自己民族文化和文學的自信。在他之前,大家覺得美國文學是來自英國文學的傳承,一直沒有走出英國文學的陰影。但是愛默生振臂一呼,宣稱美國已經有了自己的文學。在他的引領下,美國出了很多大文豪和優秀的著作。我們非常熟悉的詩人惠特曼寫了《草葉集》,梭羅寫了《瓦爾登湖》,霍桑寫了《紅字》,帶領美國文學從英國文學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愛默生也是美國超驗主義運動的主要領袖。超驗主義強調人和自然是融為一體的,人和自然界的超級心靈是相通的。同時愛默生強調,作為作家應該走進生活,走進自然,把生活、自然精確地反映到文字中來。他因此成為美國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影響力的人物。美國總統林肯稱他是“美國的孔子”,說他是“the father of America civilization”(美國文明之父)。

講完了愛默生的背景,我們來看一下今天所選的這句話。我想表達三點感悟。

第一,人的心智決定了自己的生命到底能走多遠。盡管唯物主義是非常重要的理論,我們很多時候批判唯心主義,但我個人也認為人的心智模式和心理狀態,依然是很重要的。跟其他動物不一樣的是,人類能夠決定自己走多遠,思考多深,跟誰打交道,以及自己擁有什麼樣的地盤。所以,我們想要走得更遠,一定是我們的心智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有中國夢,中國就會走得更遠。既然是“夢”現在就是不存在的,要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實現。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夢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取決於我們對夢想有多麼相信和堅持,付出多大努力。其實人一輩子是自我成長的過程,不是說你每天吃了最好的飯菜你就必然成長得更好,最多使你的肉體變得健壯一點,但是思想的深刻或者高遠,是來自自己對於生命高度的渴望。

第二,不要讓生命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壞事拖住我們的後腿。正如前文所講,海明威說過:一個人可以被粉碎,但是不能被打敗(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這句話表達了這樣一層意思:人想要不斷取得成功、進步或成就,就要不被艱難困苦擊倒,不被生命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壞事、爛事所打敗。因為隻要是人就會犯錯誤,有些人犯了錯誤以後很容易一蹶不振,到最終就是自己把自己給拖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任何環境下、在任何層次上,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有了這樣一種心態以後,眼睛永遠是向前看的,腳步也就必然會向前走。

第三,任何時候我們要保持積極心態。麵向陽光,要把影子留在後麵,這就是這句話表達的核心概念。很多人在遇到事情以後,不去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抱怨、逃避、退縮,建立強大的心理防禦機製,使自己躲在一個殼裏,永遠不可能遠行。現代人類存在於世界有幾萬年,在這樣代代相傳的奮發拚搏中才走到了今天。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擁有積極的陽光心態,把影子留在自己的後麵,不要讓影子擋住陽光,就變得非常重要。

愛默生八歲喪父,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和母親相依為命長大。他經曆奮鬥,最終考上哈佛大學,終成一代大家。他自己的生命曆程,也體現了他說的這句話。

除了這句話,我們再分享愛默生所說的另外兩句話,也挺有意思的。

第一句話是這樣的,“A friend is one before whom I may think aloud”,一個朋友就是我能夠在他麵前自言自語、自由表達的人。think aloud意思是可以沒有任何隱瞞、無話不說。朋友之間互相信任使你願意吐露心聲,把不敢說的話都能說出來。

我們再來分享他的第二句話:“A hero is no braver than an ordinary man, but he is braver five minutes longer”,這句話是說,一個英雄其實和普通人相比並不是那麼勇敢,但是他能夠比普通人勇敢至少五分鍾。也就是說,你隻要多堅持五分鍾,你或許就是勇敢的勝利者。

越自律,越自由

True liberty is to have power over oneself in all things.

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事情上都能控製自己。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語句解析】

·liberty:相當於freedom, true freedom。

·have power over somebody:有能力控製。have power over oneself,有自律能力,能夠自我控製。

今天這句話我們選自法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散文家、人文思想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名言。蒙田在法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後來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等,都直接受過他的影響。蒙田也是一個自由的崇尚者,所以他有關自由的思想也對後代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我們今天選的這句話恰恰也是他對自由的論述。

這句話本身不難懂,我們要講的是有關這句話的延伸。人們都向往自由自在,認為什麼都能做就是自由。但是深入思考一下,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人什麼都能做,那就意味著很多事情別人就不能做。比如你可以開著汽車,不管紅綠燈,在馬路上橫衝直撞,那麼就一定會傷害到別人的利益。在一個沒有規矩的社會中,當你不斷地侵犯別人的權利和利益的時候,別人一定會反戈一擊,反過來限製你的自由。

所以我們看到暴徒或者搶劫犯,最終一定會被關進監獄。為什麼?因為給他自由了,他就會傷害別人。對於一個政府來說也是這樣的,如果政府的自由度特別大而侵犯到人民的自由,人民就會奮起反抗。實際上現實世界的自然規律到最後都會是,自由是大家雙方商定以後互相對自己進行限製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狀態。自由被限製得越平等、越公正,到最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自由度就越大。

所以我們會說,沒有約束的自由,既傷害別人,到最後也會傷害自己。蒙田這句話其實講出了一個道理——越自律,我們就越自由。其實巴菲特(Warren E.Buffett)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If you let yourself be undisciplined on the small things, you will probably be undisciplined on the large things as well”這句話翻譯成中文是:“如果你在小事情上沒有辦法約束自己,不自律,那麼你在大的事情上也很有可能不會自律,不會約束自己。”小事不能約束自己,大事情又不能做到自律,那你就必將是一事無成。所以再次證明了越自律就越自由這樣的道理。

我的好朋友、作家梁曉聲曾經在一次演講的時候說過四句話,他說什麼是文化,什麼叫一個人有文化,最重要的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我覺得他把一個人真正的豐富性給講清楚了。“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不是外表的修飾,不是外表的瀟灑,也不是表麵上的彬彬有禮,而是來自內心的高貴,來自心靈的純淨和幹淨。這種內心的修養實際上就是一種高貴,一種讓人感覺到非常正直、正義、誠懇的態度。“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什麼?不管人前還是人後,都以同樣的嚴格標準來要求自己,在人前不亂扔東西在人後也如此,這叫作“無需提醒的自覺”。自覺維持自己的道德,自覺維持自己的君子風度。“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就是蒙田說的這句話的意思。“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也是了不得的。人常常是自私的,從本性來說,自私多於利他,但是當我們學會了在社會中生活,並且願意為別人著想來行使善良,那麼我們身邊的善意就無處不在。聰明是天生的,善良是我們的一種選擇,確實就是這樣。如果一個人真能做到梁曉聲說的這四句話,我覺得他就是一個盡善盡美的人。

偏見是一種負擔

Prejudice is a burden that confuses the past, threatens the future and renders the present inaccessible.

偏見是一種負擔,它混淆過去,威脅未來,並讓我們無法掌握當下。

——瑪雅?安吉羅(Maya Angelou)

【語句解析】

·prejudice:偏見。judice是judge的意思,pre-做前綴,是預先的意思,不是根據現實來判斷。預先心中就有事情的固定想法,就是prejudice。

·confuse:使糊塗、使迷惑,名詞confusion。

·render:使……產生……結果。朗文詞典中關於render用法的例句是“The blow to his head was strong enough to render him unconscious”,render him unconscious就是使得他失去了知覺,render the present inaccessible就是使現在無法觸及、無法到達,就是說你無法掌控現實。

·inaccessible:來自accessible。accessible是可接觸到的、可到達的,朗文詞典中關於accessible的例句是“The island is only accessible by boat”,就是這個島隻有通過船才能夠到達,就是任何其他的辦法都是inaccessible,in加上accessible表示不可到達。

今天我們這句話選自美國著名的女詩人瑪雅?安吉羅(Maya Angelou)。瑪雅?安吉羅自己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她曾經是公共汽車的司機,由於是黑人,所以常常遭受各種偏見和歧視。在這個過程中,她自己一路奮鬥,做過舞女、廚子到劇作家、詩人。她最高的榮譽是受克林頓總統之邀,在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朗誦她所寫的詩歌。在2011年,奧巴馬總統為她頒發了總統自由勳章。她是一個經過自我奮鬥最後取得成就的人。她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國社會上的各種偏見,比如種族偏見、性別偏見等,我們今天選擇的這句話也是有關偏見的。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偏見使你沒有辦法真正看懂、看透這個世界。如果你不能看懂、看透這個世界,那就意味著你對過去是糊塗的,對現在也是沒法把控的,而將來又是不可觸摸的。我覺得這是瑪雅自己對於偏見的深刻體會。

我們來講一下偏見這件事本身。一個人的偏見能不能被消除?我覺得不可能百分之百被消除,因為自己的出身、社會地位、文化程度等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些偏見。這種偏見是沒法徹底消除的,因為是人就有觀點,就要有看法。

但是怎樣讓自己的偏見不影響生活的發展呢?我覺得主要是兩個態度:第一,如果你對某個東西不加調查就堅持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就認為某個人是壞的,某個人是好的,某個國家民族是壞的,某個國家民族是好的,這種偏見就是固執和狹隘的。所以對於你的任何一個觀點和看法,都要反過來捫心自問,這種看法有沒有事實的支持。第二,我覺得任何時候,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如果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的觀點、身份、地位和信仰,這種寬容往往能夠帶來社會繁榮,讓人類能夠和諧共處。美國作家房龍寫過《寬容》,講了世界的發展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宗教上、思想上、信仰上的互相寬容,隻有這樣,才能走向現代社會。

所以偏見有幾個特點:第一,隻是根據自己的眼光、價值觀下決斷,帶有種族、性別等偏見。第二,偏見往往和我們出生的社會環境有關係,和社會地位有關係。比如在城裏出生的人可能看不起農民工,覺得他們又髒又亂好像又沒有文化。但是你沒有想清楚的是,在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基層工作,包括造樓、修建大馬路、造高鐵的工作都是農民工完成的。所以你要想清楚這些事情,就不會出現以為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偏見常常是因為戴了有色眼鏡去看這個世界。一旦戴上有色眼鏡,看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那種顏色,而世界本來的顏色,可能並不是你看到的那種。我們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以寬容的態度消除自己的固執,消除自己的執念,用大慈大悲的心理,平等、自由、博愛、仁慈、善良的態度去審視和看待它。這種態度放在你的人性中,再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在你的眼中會好很多。你原來看不起的人或者事情,你會覺得他們的存在是一種必然,與他們和諧共處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快樂。

太陽比風更快讓你脫下外套

The sun can make you take off your coat more quickly than the wind; and kindliness, the friendly approach and appreciation can make people change their minds more readily than all the bluster and storming in the world.

太陽能比風更快使你脫下外套;就像溫和、友善和讚賞的態度,相較於咄咄逼人和大聲怒吼,更讓人願意改變心意。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

【語句解析】

·take off:脫掉。put on,穿上。

·kindliness:來自kindly,是指對待別人的和善、友善的態度。而kindness是指人本身的善良,發自內心的善良。

·approach:有兩個意思:一是方法,二是接近、靠近。

·friendly:形容詞,friendly approach,友好地接近別人。

·appreciation:名詞,欣賞。我們對別人的語言、行為、態度表示欣賞還可以說“I really appreciated it”。

·bluster:狂風。bluster and storming就是狂風暴雨,bluster可以指咄咄逼人的態度或者狂怒。

今天我們選的這句話是來自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和人際關係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他的名字,很多人應該讀過他的書。他在中國出版的最著名的一本書是《人性的弱點》,英文名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如何贏得朋友並且影響他人)。

我在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就讀了這本書,它對我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因為當時我是一個自卑的人,對自己沒有什麼信心,也沒有成就感。讀了他的書以後,我就覺得應如何做,應該有自信,應該對人友好,不斷地取得更好的成績,才能影響他人。我也慢慢地根據書中提供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去實踐,讓自己取得了一些進步。戴爾·卡耐基經曆過由自卑的孩子慢慢變成自信成人的人生曆程。他從小長得矮小,又不是很英俊,到了大學以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是有一次,他參加了學校的演講比賽,最後獲得了冠軍,從此就奠定了他自信發展的基礎。他後來覺得,應該有很多人都和他一樣,對自己沒有自信。但其實人的生命總是能夠不斷地放射出光輝來的,所以他就開始做公眾演講,創立了卡耐基培訓。這項培訓到現在為止已經有100多年,上到總統,下到普通老百姓培訓了幾百萬人,參訓者或多或少都因為這個培訓走向了成功,建立了自信。

我們來講講對人的態度問題。首先,我非常同意卡耐基所說的,對人一定要友好、要友善,要用欣賞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因為這個世界上無論誰,都希望別人友好地對待自己,都希望自己被人欣賞,所以我們隻有用這種態度去對待別人的時候,才能迅速地靠近別人,跟別人成為朋友。

但是我覺得做人還有第二要素,我們與人打交道,對人友好、與人靠近的同時,其實還得明確人與人之間相處基本的原則和要求。這原則有社會習俗,有國家法律規定,當然也有人與人之間的約定和契約。因為把原則和要求講清楚以後,盡管大家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每個人都明白身上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比如我們常常說公司的老板和員工之間要和諧相處、要平等,但是如果員工跟老板沒有任何原則、要求和約定,員工最後拖拉懶惰或者是不完成任務,老板也沒有辦法去問責,公司的運營也就很難了。所以人與人相處包括夫妻間相處,一方麵是要友好,另一方麵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原則和要求都要明確,這樣兩個人長久地打交道,才不會出現激烈的矛盾。

第三點,如果其中有一個人在交往中違反了原則要求,可以采取“一二三原則”:一提醒、再提醒、三拉倒。所謂得一二不可三,如果兩個人之間,有一方總是破壞契約,破壞原則,破壞規矩,你一再地妥協讓步,隻會增加他的壞脾氣、壞習慣,毫無疑問最終就得分開。中國有句話叫作“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兩人不是一個道上的人,兩人觀點意見原則不一致,我們幹脆就分手好了,這個世界上不缺人。最後一個層次我就把它叫作“天涯何處無芳草”。世界上跟你誌同道合的人、和你誌趣相投的人有的是,關鍵是你要走出去尋找,要去碰。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你碰上一個人,他就能成為你的愛人,碰上一個人他就能成為你的好朋友。但是通過互相之間不斷地接觸,不斷地的契合交往,用友好的態度對待別人,到最後總能從人群中找出一些跟你“道相同,也可以相謀”的人。

生命中總有一些這樣的好朋友永遠陪伴著我們,既跟我們一起遵循原則,又跟我們一起友好相待,陪伴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真正的發現之旅在於新的視角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的視角。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語句解析】

·voyage:旅行、航程。比如一艘船從中國到日本,這就是一個voyage。voyage of discovery就是發現之旅、發現的路徑、發現的航程。

·consists not in but in:詞組consists in意思是在於擁有,consists not in but in,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是在於擁有新的視角。

·landscape:風景、風光。scape表示“一個領域、一個範圍”,landscape通常是指陸地的風光,如果是指海上風光,可以叫作seascape。

今天我們選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一句話。說起普魯斯特,我相信大部分人都還能夠記得他寫過一部著名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是一部篇幅非常長的長篇小說,總共分成七部,他是用意識流的方法來寫的。所謂意識流,就是特別注重描寫人的情感和精神層麵,而對於小說的故事情節不是很在意,情節是通過對人的意識和潛意識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