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陽明先生,百世之師(2 / 2)

他在三十一歲就患上了以當時的醫療水平無能為力的絕症,但以自身的頑強意誌堅持了下來;他多次遭到小人陷害,遭遇政治危機,但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胸襟,一次次化險為夷,甚至化危機為機遇;他天才般地突破了程朱理學的限製,創立了對中晚明影響巨大、門人眾多的心學流派。他不僅是個偉大的哲學家,更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而他留下的諸多詩文,也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他的事跡到此為止,那已經足夠後人永遠緬懷了。但對他來說,精彩還遠遠沒有結束。作為出身文官家庭,四十五歲之前從沒有軍旅經驗的知識分子,一旦得到了合適的平台,他立刻展示出了不可思議的軍事天賦。他帶領萬餘名編製外的新軍,隻用了一年半時間,就永久性地平定了為害贛南二十餘年的匪患;他指揮兩萬多臨時拚湊起來的民軍,隻用了十四天時間,就鎮壓了寧王朱宸濠精心籌備十多年的武裝叛亂;他不費一兵一卒,招降了為害多年的廣西思、田叛亂,並對八寨、大藤峽山賊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

他在軍事方麵的突出表現,使於謙、胡宗憲和袁崇煥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都黯然失色。正因為如此,《明史》的編纂者們蓋棺定論式地總結道: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陽明者。

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時代所允許的最高高度。在立德、立言和立功“三不朽”同時取得的成就,使他超越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偉人。

在王陽明傳奇一生的背後,是他偉大的人格魅力。“致良知”不僅是心學的要義,也是他一生不倦追求的目標。無論受到多少非議與陷害,他依然對國家充滿信心;無論身處多麼險惡的環境,他都關心當地民眾的生活;無論自己的身體狀況多麼糟糕,他首先關心的總是弟子們的學業進展。這樣的一位賢人,怎能不讓我們肅然起敬呢?這樣的一位大師,怎能不被無數人奉為楷模呢?

“人人皆可成聖。”這是王陽明經常教育和鼓勵弟子的名言。他早就認識到,生命隻有一次,不能複製也不能重來。而對於我們來說,如何讓自己的短暫一生過得更加充實,如何能在生命結束之時,多一點欣喜,少一些遺憾,陽明哲學會提供很好的幫助和解決方案。而王陽明的傳奇經曆,更會激勵我們勇敢前行。

須忴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