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至第三十章(2 / 3)

我們接著去別的建築景點,來到了正白旗衙門,這裏是當年八旗衙門之一,是由皇太極所掌控的正白旗的辦公地點。因為後來皇太極繼承了皇位,所以這裏也顯得非常重要,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了一個小型的博物館。我們參觀了衙門的大堂及兩側建築,還有門前的神樹和戰鼓,很有特點,樹上布滿了紅色的布條,應該是有很多的遊客來這裏許願。我們也許了願,還敲了據說吉祥如意的戰鼓。但這裏也是後來翻新仿建的建築,所以地道入口應該不在這裏。接下來我們分別去了關帝廟、文廟、啟運書院等建築,但發現這些建築都是後來仿建的,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地道入口。

大家都沒精打采地隨意溜達著,現在已經都過了中午了,大家都餓了。想什麼有什麼,正在這時我看到前麵有一處小院,房子上麵的煙囪裏冒著炊煙,應該是有人在做飯。我趕緊告訴他們幾個,他們一聽,都來了精神,直奔小院。到了這裏才知道這個小院叫做滿族農家小院,是古城裏唯一的農家院式飯店。但這個小院還有另外一個顯赫的身份—國舅府,也就是**哈赤大舅家,同時也是**哈赤生母喜塔拉氏?厄墨乞的故居。我們看完門前的景點簡介,感受這處房子確實是一處老房子,可以進去吃點飯順便查看一下關於地道的線索。

我們走進小院,挺安靜的,沒有人。於是,我們走到房門前,輕輕地敲了幾下門,房中有人應聲開門。就見開門的是一位六十歲左右的老婦人,麵容慈祥,笑著問我們:“幾位是來旅遊的嗎?看看我們這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婷婷忙笑答道:“阿姨您好!我們幾個是來旅遊的,中午餓了,見您這是家農家飯店,所以來看看有什麼吃的,真是打擾了。”老婦人說:“那快請進吧!我們這確實是個農家飯店,但因為現在是冬季,遊人很少,所以沒有營業。可幾位既然來了,咱們就是緣分,雖然我們這現在吃的東西不是很全,但我們盡量滿足各位的要求,先請幾位裏屋坐,我給幾位推薦幾道我們的特色菜。”說著便把我們讓進堂屋,就見堂屋裏還有一位老大爺在燒火做飯,見我們進屋便朝我們一笑。老婦人又把我們讓進東屋,屋中有一男一女兩個三十歲左右的人,正在幹活,見我們進屋也都是一笑,隨後便出了屋子。我們知道東北人講究的是坐在火炕上麵圍著小方桌吃飯,見屋中南北兩麵都是火炕,便脫下鞋上了南麵的火炕,圍著小方桌坐了下來。老婦人問我們吃什麼,我們說讓她看著安排。時間不大,老婦人把幾樣東北特色的燉菜和炒菜端上了桌子,我們真的餓了,加上這飯菜也確實是好吃,一會兒時間我們幾個都飽了,飯菜也都被吃光了。

老婦人見我們吃完了,便一邊把飯桌收拾幹淨了一邊跟我們聊起了天。通過她的介紹,我們知道那位老大爺是她的老伴,那兩個三十歲左右的男女是她的兒子和兒媳,而她則是喜塔拉氏的後裔,她的姓氏就是喜塔拉。而喜塔拉氏跟愛新覺羅氏的婚姻共有三起,也就是喜塔拉氏出過三個皇後。**哈赤的生母喜塔拉氏?厄墨乞當初便生活在這裏,這裏和**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的故居相望,是這赫圖阿拉城中的兩處最具特色的建築。

我們聽的繪聲繪色,而不經意間我的目光通過堂屋看到了西屋的門是關著的,而且還上了鎖。我靈機一動,計上心頭,跟老婦人說想在這裏休息一下,老婦人果然打開了西屋的門,讓我們進去休息。進屋之後,發現這個屋裏麵也是兩麵的火炕,但卻比東屋顯得要幹淨和高檔,應該是老婦人兒子兒媳的房間。見地麵上鋪著大塊的地磚,這磚是石頭做的,應該有很多年了,表麵很光滑。我們相互使了個眼色,從背包裏拿出刀子和撬棍,開始撬動地磚,當然要盡量不出聲音並且緊閉屋門把好風。小心翼翼地撬了一會兒,其中的一塊地磚果然鬆動了,張清用力地一提,把方磚提了上來,下麵出現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我們都興奮了起來,接著又把旁邊的兩塊地磚搬了上來,洞口已經足夠人進去了。我拿出手電筒,向洞中照去,果然有台階。鍾銳留下把風,我們三個依次順台階往下走,走到最下麵,是一條寬寬的地道。順地道走了一會兒,見到有一處往上麵的台階,順台階向上,到了最上麵被擋住了。我和張清用力地往上推,費了好大的勁,終於鬆動了,感覺應該是塊大地磚,被我們挪開之後,光線照進了洞裏。我們爬出洞口,爬上地麵,見這裏是一個房間,也是兩麵的火炕。我走出房間又走出堂屋,見前門口寫著“塔克世故居”。天哪!這兩個地方竟然是相通的。

多虧這裏既沒有遊客又沒有管理人員,否則見到有人從地下出來,一定會被嚇死的。我們趕緊回到地洞裏,並把大地磚挪回了原處,從台階下去,開始順地道往回走,走到盡頭,順台階上去,回到了國舅府的西屋。趕緊把幾塊地磚都重新放好,並且把縫隙的土都用手撫平。之後我們商量了一下,認為地下這條地道一定可以通到永陵的啟運山龍脈。但因我們知道赫圖阿拉城距離清永陵有很長的路,所以地道也會很長,因此從國舅府下去經過長時間的探訪一定會被國舅府的人發現。而塔克世故居沒有人,並且也通往地道,因此我們決定離開國舅府,從塔克世故居下地道。商量之後,我們走出西屋房門,跟老婦人說休息的很好,並付了飯菜錢,跟她們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