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慌亂是缺乏能力的表現(3)(2 / 3)

在沙漠的時間一久,便容易出現各種幻覺。主將亦是,他時而說看到了綠洲,時而又說見到了叛軍。總之,在惡劣的天氣和缺水的折磨下,他們已經苦不堪言,再加上主將的一驚一乍,令這支軍隊軍心渙散,潰不成軍。

終於,在向導的帶領下軍隊走出了沙漠。當他們看見一片綠洲時,像瘋了似的撲向水池。就在這時,主將又大聲叫喊著:“叛軍叛軍!”這次是真的,這夥叛軍也剛出來不久,正好在休整。一看到這股追兵從長官到軍士都驚恐萬分,便下令一鼓作氣將其消滅。盡管他們人數不多,仍然將其輕鬆地殺個片甲不留。

【評析】

一支軍隊的大腦就是主將,主將的慌亂給他們帶來了滅頂之災。很顯然,這名主將根本不能擔當此任。他一看到蛇就驚恐地尖叫,令整隊軍士都跟著一起驚嚇。雖然說因為條件的極度惡劣容易使人對危險特別敏感,但作為一個指揮者就必須要有超乎一般的意誌。沒有了這股鎮定的意誌,對於這支軍隊的所有人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說,慌亂傳遞的是危險的信息。指揮者也是具有榜樣的力量,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當為將者慌亂不已而引起下級軍官連鎖的恐懼也是料想之中的事情。

b) 真正的大將之風

真正的大將之風是什麼?臨危不亂!縱觀曆史,那些名將之所以能夠領導數萬、十萬甚至是百萬大軍,是因為他們擁有過人的膽略,縝密的思維,出眾的指揮才能等等,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便是臨危不亂。行軍打戰不可能一帆風順,若是在遇到巨大危險時不能自律,害怕膽小、患得患失,那不但無法取得勝利,更會連累到整隻部隊,甚至會影響國家的安全。所以,賢明的君主在選擇大將時不單要看他是否有真材實料,也會注重此人之品質。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心理素質。

大將之風不僅是指軍隊裏行軍打戰的將軍的氣魄,也同樣適用於任何一個集團的領導者。比如說現代企業,領導者的個性決定了整個企業的命運。麵對危機沉穩不慌,看準機會果斷出手,不因小利而失大局,不因畏懼而不敢前行,這就是每個“龍頭”所必須的具備的品質,也是成大事者必有的魄力。

同時,擁有大將之風的人本身就是一把“利器”,他對於對手的威懾力絕不遜於百萬雄軍。因為對手知道你的威名而不敢輕舉妄動,有些甚至聽到你的大名就肝膽俱裂。而且,跟隨你的人,會因為你的作用和勇氣而倍感安全,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眾望所歸”。所以,大將之風不僅對對手起到震懾威力,也是穩定自己“軍心”的重要因素。

【案例】

公元190年,孫堅受封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屯兵魯陽(令河南魯山),準備出兵攻打董卓。一天,孫堅在城外拉起帳幕,為前往送糧的部將公仇稱餞行。當時,官員聚會在台上,士兵陳列在台下。突然間,董卓數萬步騎兵奔到城前,準備向孫堅發起進攻,情況十分危急。孫堅在大敵壓城麵前,笑談自若,繼續與將領們飲酒作樂。後見董卓人馬越來越多,才慢慢站起,引導部隊秩序井然地入城。董卓官兵見孫堅隊伍齊整,若無其事,以為必有大軍埋伏,不敢攻城,引兵撤退。孫堅以其智勇,笑談之間,退卻數萬敵兵。

【評析】

拯救了整城軍民的正是孫堅臨危不亂的氣魄。如果他沒有這種魄力,在看到董卓率領大軍來襲時,因為沒有任何的準備,隻是冒然迎敵或是被嚇得屁滾尿流,那麼董卓必定會殺入城去。那麼,迎來的必將是一場血腥的大屠殺,孫堅本人也自身難保。但是正因為他有了這種大將之風,在麵對巨大的危險時,仍舊能夠不慌不忙,鎮定自若的談笑風生,將董卓的軍隊視為一粒灰塵才保住了眾人的性命。

雖然這個故事和諸葛亮的“空城計”如出一轍,但孫堅的勇氣更能配得上“大將之風”一詞。他們最大的區別是,諸葛亮是主動用計,是有充足準備的;而孫堅則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被人突然襲擊。關鍵就在於“突然”二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往往突如其來的危險更容易觸動人的心理。這就體現了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