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壓抑就是心裏的沉石(1)(3 / 3)

當我們壓抑時,盡可能的向自己傾訴。也就是說,告訴自己一切有可能產生壓抑的原因。壓抑有時是因為寂寞了,尤其是性格內向的人。將自己鎖在精神的“牢籠”裏,無論好的壞的都被隱藏起來得不到釋放。就像一種慢性病,一開始不會出現任何反應,但時間一長,不良的反應就可以逐漸冒出頭來。所以,在麵對那些無法解釋的壓抑心情時,將自己變成傾訴的對象,不斷安慰自己,才能緩解情緒的影響。

【案例】

小美很喜歡照鏡子,她總說從鏡子裏從能看清楚真實的自己。每次當她不開心時,她就會對著鏡子大聲說:“瞧你那個樣,什麼事值得你這樣,真沒出息。”而宣泄過後,她都覺得異常的輕鬆。小美雖然性格開朗,但有時候也會感到莫名的壓抑。但這對於她來說,對著鏡子發泄成了唯一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有次她感到心情很沉重,於是看著鏡子裏愁容滿麵的自己說:“你怎麼變成這樣了?真讓人心疼。”然後,不停地對著鏡子做出各種搞怪的動作。小美說,每次這樣做都好像得到了巨大的安慰,心情也平靜多了。

【評析】

對著鏡子認真地說話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最為親密的朋友。因為是自己,所以什麼話都敢說,什麼心事都能抖出來。有時候心裏藏著事卻不能對別人是很憋很壓抑的。而這時把自己當成傾訴的對象,既可以不用泄漏秘密或者承當後果,又可以發泄情緒。

人在心情壓抑時其實很想找到一個傾訴對象,將內心的想法傾瀉而出,就像倒垃圾那樣。但是即便是有“垃圾桶”也未必能把“垃圾”倒出。上一節所說的那種無法言語的壓抑感就是類似的東西,因為不知道原因,所以更不知道從何說起。如果把自己當成朋友,不僅滿足了傾訴對象的要求,也可以什麼都不用說。自己和自己來一個“神交”。即使不能完全消除那種感覺,但至少能讓自己舒服些。

把自己當成朋友,才能更多更好的了解自己,在出現問題時進而更快更準的找出答案解決問題。壓抑的關鍵是內心的情緒無法得到釋放,那麼,自言自語從某種意義上說未必不是件有益之事。

3.a) 壓抑讓人變得沉默寡言

有人說經常沉默寡言的人容易壓抑,容易產生抑鬱情緒;同樣,長期壓抑的人情緒得不到合理的釋放,無論什麼事都放在心上不和別人交流。其實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相互影響。“沉默是金”不是放置一切皆合用的道理。成功者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同時也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真理都是“爭”出來的。遇事時多和人交流,融合多方的想法才能集思廣益。

在當今社會,性格內向的人似乎無法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特別是在團隊裏,埋頭苦幹已經不是主流思想,往往最受歡迎的人總是性格開朗,口才伶俐,喜歡和人交流的人。席勒說:“受壓抑的心,隻要說出實話就會輕鬆。”但前提是“說”,沒有交流就沒有思想的進步。

經常壓抑的人,仿佛對這個世界有一種畏懼。他們總是把內心的真實想法刻意地隱藏在心理。因為壓抑總是讓人內心糾結,總覺得外人無法理解自己,所以幹脆“自生自滅”。不僅如此,他們還沉浸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裏麵,當遇到某些糾結時便越發的感到難受。

【案例】

陳默是高三的學生,一直以來性格都十分開朗,同學和老師也很喜歡她。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卻總是不愛說話,性情大變。特別是最近的幾次考試,陳默的成績居然從前五名直接下滑到25名。老師們都很關心她,可每次想找她談話都被拒絕了。她的好朋友也曾試圖去開導她,但沒說上幾句,陳默就獨自走開了。

她的父母更是擔心,但無論怎麼問她都得不到答案。無奈之下,她的母親偷看了陳默的日記,她在裏麵寫道:“一想到考試我就感到天都要塌下來了,要是考不好怎麼辦?我無法麵對那些驚鄂地眼光。現在,一走進教室我就感到窒息,每次做題時也都有種將試卷撕得粉碎的衝動。我想逃離,卻又擔心家人。所以,我隻能默默承受著。”

陳默的母親看完日記後才知道女兒為什麼變得不願意說話,於是找了一個時間和她談了一次,並且讓她寬心,說無論考試結果如何都不會怪她,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陳默聽到母親的安慰像是得到了一股強大的支撐力。慢慢地,心情開始舒暢,慢慢地恢複了從前的活潑。

【評析】

過重的升學壓力讓陳默倍感難受,從而轉變成對周圍的一切產生嚴重的壓抑感,但這種壓抑感沒有得到宣泄。陳默一方麵覺得這種巨大的壓力是每個高三的學生都有的,就算說出來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她選擇隱藏。正是在這種模式下,陳默的性格似乎也發生著變化,她將所有的心事藏在心裏,沉默寡言似乎變成了她唯一的選擇。